卓源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 >

红楼梦十六回读后感8篇【精选推荐】

时间:2023-07-06 10:05:06 来源:网友投稿

红楼梦十六回读后感第1篇《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十六回读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红楼梦十六回读后感8篇

红楼梦十六回读后感 第1篇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有人把莎士比亚比作高山,我认为曹雪芹是一个大海。山再高,终有人可以登上它的顶峰,而大海,要想探究她的深底,却非常之难。“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在写这部书时,用了“谐音寓意”的手法,他把贾家四姐妹命名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这是谐“原应叹息”的音;在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姑让他饮的茶“千红一窟”,是“千红一哭”的谐音,又让他饮“万艳同杯”的酒,这酒名是“万艳同悲”的谐音,这样的手法几乎贯穿了全书。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黛玉低吟着的悲凉试句一直被古往今来的独孤人士吟唱至今,这句诗出自曹雪芹的手笔,似乎也暗示着《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悲凉结局和它之中蕴涵着的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和无奈。

《红楼梦》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巨大的,这首先体现在典型形象的塑造上,它探索到人物灵魂的深处,描写了不同人物的精神面貌,塑造出不同的典型。这一大群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道瑰丽的艺术画廊。在这一人物群中,不仅有大家闺秀,豪门公子如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

《红楼梦》中除了众多的人物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外,还有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一个主题,他没有明说,但通过这成百的众多人物的神志,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表现的惟妙惟肖,一个庞大的繁荣的贵族大家庭,到后来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下场,我们不难看出封建资本家的腐败无能以及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长久,文中描述了如林黛玉,贾宝玉………这样的“叛逆者”的形象,他们的爱情没有结果,甚至可以说凄惨,但他们代表的是新生命,敢同顽固势力作斗争的新主派代表,我们都江堰市知道林黛玉的眼泪,但也知道她的尖酸刻薄以至使别人都嘲笑她挖苦她,我们也知道贾宝玉“潦倒不通世务,愚须怕读文章,行为偏僻乖张,哪管世人誹謗”纨绔子弟的形象,他们鲜明的人物性格也使黑暗中有了一丝亮光,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红楼梦十六回读后感 第2篇

一袭红袄,素挽发髻。如兰似桂,知性温婉。

望尽红楼,寻遍大观园,我独偏爱。袭卿。

她有大家闺秀的大方得体,她有小家碧玉的娴熟懂礼数,但她是个苦命的孩子,没有做小姐的命。为了爹娘不饿死,卖身到贾府当丫头,忍气吞声,任人使唤。这是她,袭卿。

我偏爱,她的忍。因为忍,她在贾府的地位青云直上,成为首席大丫鬟;因为忍,她独得王夫人喜爱,宝玉信任。有人说她世故,城府极深,但即便如此,我依旧偏爱。忍的世故,忍的城府,这多具现实意义。杜拉拉能够从职场新手一步一步走到CEO的位置,全也是因为忍。袭人,不过是心地更善良一些,性格更温顺一些。忍是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必备技能,是人与人和谐的缓冲剂和润滑油。忍一忍,便是海阔天空;忍一忍,就能拥有全世界。

花气袭人知昼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在贾府众丫头小姐中,她不及黛玉的娇羞与才情,不比宝钗的知书达理,不似晴雯这般刁蛮,不像平儿那般精干。她只默默恪守本分。“心地纯良,克尽职任”,这是曹雪芹给袭人最初的评语。也的确如此。伺候王夫人时,一心只有一个夫人;与了宝玉后,便又一心只有一个宝玉。这或许是封建思想作祟,但也无法抹去袭人那一颗忠诚的心。

我偏爱,她独特的人格魅力。她的温柔和顺,最是符合古时那种妇道那种礼法。至少,孔老夫子应该会觉得她是个不错的女子。袭人常站在王夫人立场,对宝玉进行规劝,然宝玉吩咐的,也竭力做好。受嬷嬷欺负忍气吞声的是她,宝玉捅了篓子第一个挨骂的也是她。她承担的辛酸,化作无可复加的贤能,一点一滴的回报在了宝玉身上。这是她,袭卿。

只是袭人出嫁那会儿,真教人哭笑不得。王夫人要把袭人送出去,袭人知后便一心求死。但死在贾家便又对不起贾家,思量着回家再死;被哥嫂接回家后,又觉得死在哥哥家对不住哥哥嫂嫂;出了嫁了,见婆家对她如此之好,便又不忍心死在这儿。于是最终也没死成。这是软弱还是什么?连死都不行,袭人这一生也真是个悲剧了。

我感恩曹雪芹和高鹗允了袭人一个如此的结局。虽不遂袭人心愿,让她最后与宝玉渐行渐远,但她与琪官那好似神仙捉弄一般的汗巾姻缘,也终使她有个比较圆满的谢幕。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也许冥冥注定袭卿命该如此。但是袭卿,知足常乐,即便只是一簇鲜花,一床破席,也能够心甘情愿。这是我偏爱的。袭卿。

红楼梦十六回读后感 第3篇

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我国古代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而当时我对《红楼梦》只知道有叫贾宝玉、林黛玉两个人。就是现在读起它,也会被它所深深地吸引。

到了高二年级,那时班里已有好多同学都读完了四大名著,可我还有一本《红楼梦》。当我第一次看时,就被吸引住了。

我发现这书里的诗句写得十分妙,读时不但琅琅上口,寓意也是极深刻,渐渐地,对《红楼梦》产生了浓浓兴趣。读完后,不禁感慨,林黛玉竟然如此的多愁善感,这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女所应具有的性格吗?或许她的性格是周围环境所造成的,没有父母的关怀、寄人篱下。但她受到了贾府上下无微不至的"关怀,却依然有些不满足。她最终因忧虑而死。我觉得林黛玉正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黛”是一种墨绿色,代表她对自由的向往。她多愁善感、任性自私,还很爱哭,但实质上,这正是对封建社会束缚人性的一种很好的回击!她敢于追求自由,反抗社会,寻找自己真正的幸福,这正是她可贵的品质和内涵。在那黑暗的时代,却有着这种特殊的风景线。

没错,她就是一道风景线,以降珠草的身份,给了黑暗、趋炎附势、欺上媚下的社会留下深深的印迹。虽然有着薛宝钗、贾元春之流的批判,但是她的芳迹、高贵、勇敢以及敢于同时代抗争的精神给人留下深深的印象。

全书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讲述贾府的兴衰历史,也以侧面写应了封建家庭的荒淫、腐败,表现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社会的黑暗。作者也写终都透露着哀怨伤感的请调,流露出一种消极思想。

以前初读出了对于封建剥削阶级的腐朽生活和精神实质有切实的体验和感受,小说自始至《红楼梦》时,一直都认为林黛玉是不懂事,小心眼的人。每当贾宝玉对别的女孩子说一句话时就又哭又闹。当别人含蓄地指点她的错误时,她总会讽刺别人一番。好像自己是多么的完美,没有丝毫的缺点。贾府怎么容得下这样的人。但是读的次数多了,才真正体会到她,所以才会有了先前的感悟。所以我还想再次强调:林妹妹是一道即美丽又特殊的风景线。

红楼梦十六回读后感 第4篇

绣鸳鸯梦兆锋芸轩 识分定情悟梨香院

宝玉身体已经渐渐复原,贾母吩咐贾政的亲随小厮头儿,以后贾政若唤宝玉以她的名义加以拒绝。所以宝玉可以省却许多会客请安之累,每天只在园里游玩。宝钗等偶尔劝他留心仕途经济,他便斥之为“人了国贼禄鬼之流”,不留情面。一天,宝玉正睡午觉,宝钗又去看宝玉,见丫头正给宝玉绣鸳鸯戏莲花样的肚兜,宝钗赞叹花样很好,拿过来帮助刺绣。这时,只听宝玉在梦中嚷道:“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宝钗听见不觉怔了,坐了一会,只好离去。

一次宝玉来到梨香院,正遇到上次花下划“蔷”的女孩子龄官,宝玉请她唱曲被拒绝后,讪讪地出来。恰巧遇见贾蔷买了一只雀儿逗龄官开心。不想这只雀儿竟让龄官有同病相怜的感觉,又和贾蔷赌气。这时宝玉才明白缘分有定,他自己并不能得到所有女孩子的眼泪。而王夫人愈发看重袭人了,竟把她的月例提高到与赵、周两位姨娘同样的水平。

红楼梦十六回读后感 第5篇

这个暑假,我又一次拜读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阅读完这本书后,我的心情和以往一样,久久不能平静,从书中我看到了不忍看到的红楼的悲惨结局:林黛玉的惨剧,贾宝玉的悲剧,薛宝钗的闹剧。

书中既有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又有善解人意的薛宝钗、既有性格泼辣的王熙凤,又有开朗直爽贾宝玉……但是,由于他们生活在一个封建社会,受封建社会的影响,所以最后都落了一个不好的下场。

《红楼梦》突出的"是贾、史、王、薛这四个当代的贵族家庭由盛转衰的悲惨过程,书中先把红楼中的女孩子们与贾宝玉描绘成了一个个生活在迥然不同与世俗社会中的幸福的孩子,他们享受这一切荣华富贵,表现的是那么舒心。但是,因为贾元春的去世,使这四个贵族家庭一下子失去了皇帝宠幸,又因为当代封建社会的影响,变得与其它贫困家庭一样,出去给其它家庭当仆人。

这让我看见了人间的丑陋,看见了美丽完美,但是也不得不佩服作者曹雪芹文笔,写出了感人肺腑的文章。例如,“月难逢,彩云易散”,我就看见了晴雯的名字。同时,我也就看见了她的性格和命运。而“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又使我看到了一个性格外向、泼辣的王熙凤。

虽然这个结果令人不忍观看,但是,我觉得,书中因为悲痛而死去的林黛玉,她死也是值得的,在她死后不久,这个富贵家庭也灭亡了,看看之后死去的王熙凤,她比林黛玉害死的悲惨,若她等到灭亡时才去世,那她早都伤心绝顶了。

写到这,我心头不禁又有一阵伤感,我是多么憎恨当代的封建社会啊!

这本书不但让我学习到了写作的技巧,也让我看到了当时的老百姓们对封建社会的无奈与憎恨。

红楼梦十六回读后感 第6篇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小时我看不懂,到如今我终于理解了《红楼梦》,直至未看完,我已哭得泣不成声,再无心往下看。在曹雪芹的笔下出现了一个富豪家族,各种各样的人、事、物,就仿佛反映了一个社会的现象。

人们最记得的人,莫过于林黛玉了。因为在众多人眼里她是性格最单一的人,人们只认为她很爱哭,心事很重,很刁蛮,很爱吃醋。但人们错了,殊不知她是最爱笑,也是最想笑的人。她经常和姐妹们开玩笑,逗得大家笑得肚疼。可无奈,在荣国府中她没有一个真正爱她的人,都是些外姓亲戚,只将她放在眼里嘴上,从不放在心里。好点的嘴上好妹妹的叫着,坏点的从不接近他。她只能将自己的委屈憋在心里,表现的刁蛮一些以防别人不欺负她。

试问如果你在别人家呆着是否得处处小心翼翼,不说的太远,就连在姑姑家不照样也得小心翼翼吗?如果你一个人在没有亲人的外姓亲戚家,看到别人在亲人怀里撒娇,不也得哭泣半天么?而宝玉和黛玉的情缘也真应了“一个阆苑仙芭,一个美玉无暇。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嘘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即使最后贾母为了宝玉的未来,宁可牺牲黛玉,显出了黛玉临死都无依无靠。

那边不懂人情事故的宝玉在举新婚礼,人们齐聚一堂,热闹非凡。那边多愁善感的黛玉在一个人寂寞的等待死亡。这段乱世情缘也就此结束了。断送了宝玉和黛玉的一生。要说黛玉不在乎,又怎会因宝玉而死。要说宝玉不在乎,又怎会出家了尘缘?其实,在好多人眼里,宝玉天真,不懂什么是爱。黛玉顽固,不承认她的爱。但既是如此。宝玉为何会在被骗婚后宁死不屈,希望人们能把他和黛玉两个快死的`人放在一起,可他并不知道黛玉已因他而死。这其中的丝丝缕缕,又怎说得清!

这大观园就像社会一样,有各种人,而巧姐是最后一个活下来的人,凤姐也遭到了报应。大观园也走向败落,最后家破人亡,这场梦就如同过眼烟云在悲痛与家破人亡中结束了。

红楼梦十六回读后感 第7篇

第三十六回的回目是:

绣鸳鸯梦兆绛芸轩

识分定情悟梨香院

这一回的内容如果按照网络标题党的风格,弄一个吸引眼球的标题——“快看!袭人的升迁和宝玉的失意居然发生在同一个时刻!真相全在这里,你绝对想不到”——是不是点击量就会蹭蹭的上升?

或者换一个高大上的“论文体”的标题,也可以是这样:《关于薛宝钗和花袭人利益联盟的建立和巩固以及贾宝玉在“情爱圈”中得与失的困惑与领悟》——没准儿一不留神,就可以登入大雅之堂了。

这就是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

其实,每一回的内容都可以弄成上面这样的,然而除了庸俗以及些许搞笑,还能留下什么?所以严肃起见,还是不要故弄玄虚的好。因为真正的文学名著并不是靠离奇的情节来吸引人,重要的是靠人性的力量打动人。不过在情理之中,也许有点出人意料,且听慢慢道来——

宝玉自从因为“不肖”的罪名,遭到父亲贾政的“笞挞”,贾母亲自出面“解救”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已经恢复很多。贾母为了避免他再有麻烦,特意为他出台了“着实将养几个月”的保护性政策——这期间不但不需要听他父亲的传唤,而且外人也可以一概不见。有了这样的特殊优待,宝玉一下子就像得到彻底解放了的节奏,每天只在丫鬟们中玩耍,状态很是清闲。虽然宝钗等人时不时的还想劝导几句,当即也就受到宝玉的反感和回怼,只有黛玉从来不跟他说这些,所以当然就跟黛玉更加情投意合。

话说,因为王夫人的丫头金钏投井自尽,名额出了空缺,自然就有人惦记上了,毕竟这个岗位的“薪金水平”比较高。所以“主管人事”的凤姐就陆续收到了一些人家的送礼,凤姐开始还莫名其妙,经过平儿提示才恍然大悟。凤姐等到礼收的差不多了,这天得便,就请示王夫人,不过是想顺水推舟做个人情。王夫人想了想却说,不必添人了,直接把那份月例钱加到金钏的妹妹玉钏头上,让她吃个双份也不为过。于是玉钏磕头谢恩。

王夫人又问起姨娘们的月例情况,决定把袭人的待遇给予直线大幅提高:以后凡事有赵姨娘周姨娘的,就有袭人的——相当于明确了袭人作为宝玉“屋里人(妾)”的“政治地位”,只是暂时不办手续,“先浑着”。袭人原本就是享受贾母房中丫鬟的待遇,已经比晴雯等大丫头高出一个规格。现在又得到王夫人的特意关照,更是拿到了“双份工资”——一下子提高到每月拿一份相当于姨太太标准的的二两银子、外加再得一份大丫鬟标准的一吊钱,只是这些钱不从大帐里出,而是王夫人从自己的月例中划拨。王夫人还含着眼泪,对薛姨妈等述说袭人“那孩子”的百般好处,“比我的宝玉强十倍”,宝玉如果有造化,能够让她长长远远地伏侍一辈子

凤姐大概是被人打了小报告,王夫人顺便问起发放月例钱的过程中有木有克扣和拖延的问题。凤姐显然心虚,急忙一连串的解释,嘴皮子利索的“像倒了核桃车子似的”,王夫人也就没有再深问,但显然是有所保留——将信将疑的一阵难堪的沉默。凤姐蒙过这一关,松了一口气,出门见到几个执事媳妇,就气急败坏地忍不住放出来要打击报复的口风。

宝钗也加紧行动了,午休时间,似乎很随意的“顺路”来到了怡红院,想找宝玉聊天,以解午倦。

回顾第八回,我们知道,宝玉给自己的住处曾起了一个别名叫“绛云轩”,宝玉还题写了“绛云轩”三个大字的“斗方”让晴雯贴上。“绛”是红的意思,我们注意宝玉的标签总跟“红”有关系,“红”当然代表让他见了便清爽的“女儿”们。

宝钗悄悄来到宝玉的房中,见宝玉在床上睡着了,袭人坐在旁边,手里做着针线。宝钗瞧袭人手里的针线,原来是个白绫红里的兜肚,上面扎着红莲绿叶,五色鸳鸯。不禁称赞,好鲜亮的活计!这是谁的,也值得下这么大工夫?袭人朝床上努努嘴儿。

袭人说做了半天活儿,脖子酸酸的,得出去走走,拜托宝钗替一会儿班,就这样,似乎无意又似乎有意地,在“绛云轩”中,宝钗与袭人,这对“黄金搭档”就有了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紧密合作——共筑“鸳鸯梦”。宝钗也坐在了刚刚袭人坐的位置,不由得拿过来袭人刚放下的活计,继续绣起了鸳鸯

这温馨的镜头不成想却又被黛玉看个正着——因为湘云约黛玉来给袭人道喜,黛玉来到窗外,隔着窗纱往里一看,这个场景就映入眼帘

宝钗正在聚精会神的绣着,宝玉在梦中忽然喊骂着:“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宝钗听了不觉愣了。

现在看来,回目中“绛云轩”的“梦兆”应该是一语双关——表面上是宝玉正在午睡又说了梦话,同时也暗示宝钗和袭人的“鸳鸯梦”却被宝玉的梦话无情打破。

这时候袭人回来了,袭人说起刚才见到林姑娘和史大姑娘。宝钗问,她们没告诉你什么?袭人说:总不过是那些玩笑话。宝钗说,这回可不是玩笑,是真的——上一回宝钗所说的让袭人“更不好意思的事”终于来了。正说着,凤姐打发人来,叫袭人去给王夫人磕头。

到夜深人静的时候,袭人把这个喜讯告诉了宝玉,宝玉也是喜不自禁。宝玉就说,这回你可不能动不动就说要走了吧。

袭人说,从今以后我是太太的人了,我要走连你也不必告诉,直接跟太太说就可以了——我们发现,袭人取得王夫人的高度信任以后,说话的口气立即起了变化,貌似有点儿趾高气扬了有木有?

说来说去,就说到“死”这个话题。宝玉就发了一通“宏论”,首先对自古以来那些文武大臣“文死谏、武死战”的说法提出了质疑,直至批判。

“文死谏,武死战”,是历代儒家提倡的的忠君观念,宝玉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批判这个观念的在逻辑上的自相矛盾:有昏君才死谏,“文死谏”岂不是在骂昏君?“武死战”呢,武将本来是保卫君王的。都战死了,谁来保卫“君”?所以,这两个“死”都不应该,也都不值得——这确实是以前没人敢这样说过的,无怪脂批有“玉兄此言,大觉痛快人心”的评论。只是,以宝玉的社会经验,似乎很难有这样的“振聋发聩”的见解。所以,这段文字,可以看作是曹公借宝玉之口说出来的自己想说的话。而这些话,在当时的条件下显然是“大逆不道”的——可见,作者特意申明的“毫不干涉时世”只遮掩之词。

宝玉越说越激动,也越说越“离谱儿”,以至于说出,趁你们都在,我就死了,让你们的眼泪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要托生为人”这样的“疯话”。

可见这个时候的宝玉对现实已经厌倦到了何种程度——不过,读者还是应该结合作品所呈现的特定的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性格去理解,千万不能简单的对号入座。因为客观地说,拿到现在,这样的人生态度怎么说也是有点儿消极甚至极端,肯定不能提倡。

话说这一天,宝玉感觉有些无聊,想起《牡丹亭》的曲子来,自己读了两遍,听说梨香院的十二个学戏的女孩子中唱小旦的龄官唱的好。就出角门来到梨香院。只见宝官、玉官(“宝玉”!) 都在院子里,就问龄官在哪儿,都告诉他在屋里。

宝玉看到龄官独自倒在枕上,见宝玉进来,文风不动。宝玉近前坐下,央求她起来唱一套“袅晴丝”,不想龄官见他坐下,忙起身躲避。正色说,嗓子哑了,前儿娘娘传我们进宫去,还没唱呢。宝玉仔细一看,原来这龄官就是那天画“蔷”的那个女孩子。关键是,宝玉从来都没有遭到过这样被人厌弃的情况,不由得讪讪的红了脸,只能出来。

宝玉显然有些失落。在此之前,宝玉可是从来也没有这么没面子的时候。因为“见了女儿便觉清爽,所以对所有的女孩是“见一个爱一个”的。当然,按照鲁迅先生的评语,宝玉对这些女孩子都是“昵而敬之,恐拂其意”。那些女孩子也都是享受来自宝玉的关爱或怜爱。而万没想到,龄官却是个例外。

龄官不给宝玉面子,更不接受他的“亲昵”,原来是另有专情。宝官说,等一会儿,蔷二爷来了,叫她唱是必唱的。果然,片刻之后,贾蔷从外面进来,手里提了个雀笼子,上边扎着个小戏台,和一只雀。

贾蔷本想用这个玩意儿逗龄官开心,没想到龄官却说:“你们家把好好的人弄了来,关在这牢坑里学这个劳什子还不算,你这会子又弄个雀儿来,也偏干这个。你分明是弄了它来打趣形容我们,还问我好不好。”

贾蔷这才知道自己犯了忌,说,今儿我哪里的香脂油蒙了心,费了一二两银子买它来,没想到这上头。说着,把那雀儿放了生,笼子拆了接着,宝玉在一旁看到二人情意绵绵的情景,才领会到画“蔷”的深意。

这回的回目中有 “识分定”的话,就是认识了人和人之间关系是在冥冥之中有一个“分定”的,说白了,不管你是谁,尽管你可以一厢情愿地去爱任何人,但并不是你想爱谁,谁就一定也爱你,人家可以有自己想爱的人。这样简单的道理,宝玉竟然不知道,需要通过一个“自找没趣”的过程才能领悟。宝玉在梨香院得以“情悟”,悟到的就是这个人生启蒙:“人生情缘,各有分定”

红楼梦十六回读后感 第8篇

一曲《红楼梦》,将人世间哀情道遍;一首《葬花吟》,把无尽落红悲声唱完。悲哉,叹千古幽情终虚化;泣哉,怜痴情儿女尽成灰。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又是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得一朵奇葩。小说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着重描写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并且全面地描写封建社会的人情世态,以及种种不调和的矛盾,向我们展示了一副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历史长卷。

曹雪芹所写的贾府繁花似锦的日子,有可能反应康熙盛世的意思,但是作者亲身经历了家族巨变,深深地感悟到福祸相依的道理,所以,全书揭露了统治阶级繁荣景象背后腐败的根源,揭露了封建制度腐败和必然没落的道理。在书中,作者读宝黛爱情给予支持和赞美,对不幸结局给予同情。另外,曹雪芹还是一个经济学家,通过典型人物和典型事物的介绍与描写,反应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社会观念的影响。

就在《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这一次是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本回通过刘姥姥的眼睛再次描写了贵族生活的浮华、浪费和奢靡。

刘姥姥在《红楼梦》这部巨著中,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但在《红楼梦》作者的妙笔下,刘姥姥却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在作者笔下,刘姥姥是一个事故圆通的老妇,还是一个摇尾取怜的老妇,向来各家说法不一。

单拿一双老年四愣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刘姥姥心中并不羡慕贾家的生活,反而只一心一意计算着平实的居家生活,刘姥姥一再地叹息。作者利用几个细节塑造出刘姥姥的朴实的老农妇形象。同时作者也透过刘姥姥的眼睛映射出贾府“朱门酒肉臭”的景象,对贾府的腐败提出沉重的谴谪。

本回事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刘姥姥对大观园的描述,侧面描写了大观园的奢侈及浮华;通过刘姥姥的逗笑,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差距。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是那么的大相径。

妮紫嫣红的大观园,隔断了世俗与肮脏。可贾府的衰落是不可逆转的,小小一园不可能避免悲剧的上演。十二女怜的“离乡怨”,林黛玉的“潇湘馆”,薛宝钗的“恨无缘”,直至贾宝玉悬崖撒手遗红怨。理想与现实在此冲突,现实多弊却根深蒂固;理想难行却矢志不渝。可柔弱的理想如何改变黑暗的现实?“质本洁来还洁去”吧,“一枉净土掩风流”,何处是香丘?手捧一卷空余满腹惆怅,唯有掬一把热泪洒于闺阁之中。

推荐访问:红楼梦 读后感 十六回 红楼梦十六回读后感8篇 红楼梦十六回读后感(集合8篇) 红楼梦十六回阅读感悟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