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源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地球阅读答案7篇

时间:2023-06-22 15:30:08 来源:网友投稿

地球阅读答案第1篇地球冷暖周期通过石头含铁量推定新题RecentstudiesofsedimentintheNorthAtlantic’sdeepwatersrevealpossiblecyclica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球阅读答案7篇,供大家参考。

地球阅读答案7篇

地球阅读答案 第1篇

地球冷暖周期通过石头含铁量推定 新题

Recent studies of sediment in the North Atlantic’s deepwaters reveal possible cyclical patterns in the history of Earth’s Therock fragments in these sediments are too large to have been transported thereby ocean currents; they must have reached their present locations by travelingin large icebergs that floated long distances from their point of origin

Geologist Gerard Bond noticed that some of the sedimentgrains were stained with ironoxide, evidence that they originated in localeswhere glaciers had overrun outcrops of red Bond’s detailed analysisof deep-water sediment cores showed changes in the mix of sediment sources overtime: the proportion of these red-stained grains fluctuated back and forth fromlows of 5 percent to highs of about 17 percent, and these fluctuations occurredin a nearly regular 1,500-year

Bond hypothesized that the alternating cycles might beevidence of changes in ocean-water circulation and therefore in Earth’ He knew that the sources of the red-stained grains were generallycloser to the North Pole than were the places yielding a high proportion of“clean” At certain times, apparently, more icebergs from the ArcticOcean in the far north were traveling south well into the North Atlantic beforemelting and shedding their Ocean waters are constantly moving, andwater temperature is both a cause and an effect of this As watercools, it becomes denser and sinks to the ocean’s During some periods,the bottom layer of the world’s oceans comes from cold, dense water sinking inthe far North This causes the warm surface waters of the Gulf Streamto be pulled Bond realized that during such periods, the influx ofthese warm surface waters into northern regions could cause a large proportionof the icebergs that bear red grains to melt before traveling very far into theNorth But sometimes the ocean’s dynamic changes, and waters from theGulf Stream do not travel northward in this During these periods, surfacewaters in the North Atlantic would generally be colder, permitting icebergsbearing red-stained grains to travel farther south in the North Atlantic beforemelting and depositing their

The onset of the so-called Little Ice Age (1300-1860),which followed the Medieval Warm Period of the eighth through tenth centuries,may represent the most recent time that the ocean’sdynamic changed in this If ongoing climate-history studies support Bond’shypothesis of 1,500-year cycles, scientists may establish a major natural rhythmin Earth’s temperatures that could then be extrapolated into the the midpoint of the Medieval Warm Period was about 850, anextension of Bond’s cycles would place the midpoint of the next warm intervalin the twenty-fourth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true of the rock fragments contained in the sediments studied by Bond?

The majority of them are composed of red

They must have reached their present location over 1,500 years

They were carried byicebergs to their present

Most of them were carried to their present location during a warm period inEarth’s climatic

They are unlikely to have been carried to their present location during theLittle Ice

In the final paragraph of the passage (lines 27-33),the author is concerned primarily with

answering a question about Earth’s climatic history

pointing out a potential flaw in Bond’s hypothesis

suggesting a new focus for the study of ocean sediments

tracing the general history of Earth’s climate

discussing possibleimplications of Bond’s hypothesis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Bond hypothesized that whichof the following circumstances would allow red-stained sediment grains to reachmore southerly latitudes?

Warm waters being pulled northward from the GulfStream

Climatic conditions causing icebergs to melt relatively quickly

Icebergs containing a higher proportion of iron oxide than usual

The formation of more icebergs than usual in the far north

The presence of coldsurface waters in the North Atlantic

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passage that in sedimentcores from the North Atlantic’s deep waters, the portions that correspond tothe Little Ice Age

differ very little in composition from theportions that correspond to the Medieval Warm Period

fluctuate significantly in composition between the portions corresponding tothe 1300s and the portions corresponding to the 1700s

would be likely tocontain a proportion of red-stained grains closer to 17 percent than to 5percent

show a much higher proportion of red-stained grains in cores extracted fromthe far north of the North Atlantic than in cores extracted from further south

were formed in part as

答案:CEEC

地球阅读答案 第2篇

①2018年2月2日,我国首颗地震电磁监测卫星“张衡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张衡一号”以我国古代著名科学家张衡命名,它的发射使我国在卫星地震电磁空间探测方面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②地球的板块、断层移动引发地震,同时也会在地震前后带来包括地球电磁场变化等很多信息。“张衡一号”能以标准手段对我国6级以上、全球7级以上的地震进行电磁监测,其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实时监测空间电磁环境状态变化,研究地球系统特别是电离层与其他各圈层的相互作用和效应,初步探测地震前后电离层响应变化的信息特征及其机理,从而有效弥补了地面观测的不足。

③“张衡一号”卫星工程首席科学家兼副总设计师、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总工程师申旭辉介绍,受自然环境条件限制,在地面上,像青藏高原的极寒地区,现有的地震台网并不能完全覆盖,面积广阔的海洋也观测不到。目前我国对以青藏高原为主的近200万平方公里陆地缺乏地震前兆监测能力,在国境线和约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地震监测能力也几乎为零。而跳出地球“看”地震,就能突破一些地震研究的限制,对我国及周边区域开展电离层动态实时监测和地震前兆跟踪。

④“张衡一号”不仅开辟了我国地震监测研究的新视角,成为我国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地震立体监测体系的重要里程碑。同时它也集合了多项航天技术创新成果,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卫星电磁洁净度的控制技术。

⑤卫星本体磁性对磁场测量的“影响不确定性”需控制在0.5纳特以内,这大约相当于地球表面磁场强度的十万分之一。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卫星平台的各个单机、系统都进行了无磁化的更改。但在这一过程中,却面临着许多难题:比如,去掉了有磁的红外地球敏感器,整个飞行程序都要改变;
再比如,无磁化要求太阳能帆板不能转动,但为了保证卫星能源供应,又必须让帆板对日。如何找到平衡点?卫星研发团队想了很多办法,最终,科研人员打造出来的“张衡一号”整星,其磁洁净度达到了0.33纳特。

⑥“张衡一号”的主要载荷,是用于探测卫星轨道环境空间电场的电场探测仪。这也是目前国际上运行在太阳同步轨道功能配置最全的空间电场探测仪器。

⑦为了感知空间三维电场,探测仪通过伸杆向“张衡一号”本体外伸出4个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如同灵敏的触角一般,每个传感器都能准确感知周围等离子体环境电势,灵敏度极高,可以探测到非常微小的等离子体电势变化,相当于在数千米高的巨浪浪尖,分辨一粒小水珠。

⑧在卫星内部,有着探测仪的“大脑”—— 信号处理单元。这台高灵敏电子学测量设备,能把传感器探测到的微小波动细分成十几个通道,通过进一步精细处理,变成数字量,分成频谱,再传输到地面,供科学家研究。

⑨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表示,“张衡一号”卫星的发射和投入使用,使我国首次具备全疆域和全球三维地球物理场动态监测的技术能力,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拥有在轨运行多载荷、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的少数国家之一。

12.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

A.我国在卫星探测方面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的重要标志是“张衡一号”的发射。

B.“张衡一号”能以标准手段对我国6级以上、全球7级的地震进行电磁监测。

C.帆板对日能保证太阳能帆板为“张衡一号”供应能源。

D.“张衡一号”传感器灵敏度极高,可以分辨巨浪浪尖的小水珠。

1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衡一号”集合的航天技术创新成果有电磁洁净度高;
传感器灵敏度高;
信号处理单元处理精细。

B.第⑥段与第⑦⑧段是总分关系,第⑦⑧分别介绍探测信号和处理信号,可以改变其顺序。

C.“张衡一号”能突破一些地震研究的限制,对我国及周边区域开展电离层动态实时监测和地震前兆跟踪。

D.第⑧段画线句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信号处理单元比喻为“大脑”,生动形象的说明其在探测仪中的重要地位。

14.第②段中的`“初步”能不能删去?为什么?(4分)

阅读答案:

12、C

13、B

14、不能(1分)。第②段中的“初步”表示开始阶段,(1分)说明“张衡一号”对地震前后电离层响应变化的探测技术尚处于起始阶段,还需进一步发展(1分),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1分。

地球阅读答案 第3篇

根据文意,简要回答科学家发现“地球上的水是从哪儿来的?”(2分)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地球上的水是哪里来的,普遍流行的观点是:在地球形成时,从那些宇宙物质中分离出来

的;而在地球形成以后,从地球内部不断析出水分聚集在地表。

一次火山爆发,它喷出的水蒸气就可达几百万公斤; 地球的重力比较大,它能把水吸引住;

地球上的温度也有利于水的存在,如果地球表面温度太高,水就会被汽化跑到太空去了,如

果温度太低,水都变成冰了。可见说某些地方水资源缺乏,干旱严重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地球上的水源靠“天外来客”不断得到补充。文中列举物理学家路易斯·弗兰克的事例,并

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弗兰克博士估计,每隔一万到两万年,来自太空的冰球可以使地球海平面升高厘米。

这种估计未必准确,但这种说法却体现了语文的准确性。

地球阅读答案 第4篇

地球上的水是哪里来的?

对这个问题,科学家仍一直在探索。一种普遍流行的观点是:地球上的水是在地球形成时,从那些宇宙物质中分离出来的;
而在地球形成以后,从地球内部不断析出水分聚集在地表。这由今天的火山活动可以得到证实。从地下分离出水的规模现在还很大。一次火山爆发,它喷出的水蒸气就可达几百万公斤。可以想见,在漫长的地球历史发展过程中,这样产生的水是很多的。此外,地球的重力比较大,它能把水吸引住;
地球上的温度也有利于水的存在,如果地球表面温度太高,水就会被汽化跑到太空去了,如果温度太低,水都变成冰了。

近来,科学家又有一个重要发现:地球上的水源靠“天外来客”不断得到补充。

据美国科学家最近在美国地质物理协会的一次会议上宣布,卫星观测表明每天有成千上万个小型冰球撞击地球大气层,它们带来的水分进入了地球大气和海洋,对地球上保持充足的水源起到了重要作用。

美国依阿华大学的物理学家路易斯·弗兰克于1986年首先发现了这一现象。1996年2月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射的极地探测卫星又发现,每隔5至30分钟,就会有直径在12米左右的小型冰球撞击地球外层大气,每天撞击地球大气层的冰球总数最高达4.3万个。

科学家解释说,这些冰球由冰和宇宙尘埃组成,实际上也就是小彗星。当距离地球660公里到2.4万公里时,冰球就分裂成小碎片。当这些碎片暴露在阳光下时,就地迅速汽化,成为厚达48公里左右的云层,然后或被风吹散或形成降水。弗兰克博士估计,每隔一万到两万年,来自太空的冰球可以使地球海平面升高2.54厘米。

20..根据文意,简要回答科学家发现“地球上的水是从哪儿来的?”(2分)

2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地球上的水是哪里来的,普遍流行的观点是:在地球形成时,从那些宇宙物质中分离出来的;
而在地球形成以后,从地球内部不断析出水分聚集在地表。

B.一次火山爆发,它喷出的水蒸气就可达几百万公斤; 地球的重力比较大,它能把水吸引住;
地球上的温度也有利于水的存在,如果地球表面温度太高,水就会被汽化跑到太空去了,如果温度太低,水都变成冰了。可见说某些地方水资源缺乏,干旱严重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C. 地球上的水源靠“天外来客”不断得到补充。文中列举物理学家路易斯·弗兰克的事例,并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D. 弗兰克博士估计,每隔一万到两万年,来自太空的冰球可以使地球海平面升高2.54厘米。这种估计未必准确,但这种说法却体现了语文的准确性。

答案:

20.由冰和宇宙尘埃组成的小型冰球在距离地球660公里到2.4万公里时分裂成小碎片,在阳光下迅速汽化,形成厚达48公里左右的云层,然后或被风吹散或形成降水补充地球水源。

21.B

地球阅读答案 第5篇

林泉

一些科学家预测20XX年地球将遭遇强太阳风暴袭击,届时将给地球带来多米诺骨牌式的影响,其影响力将渗透到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人们不禁会问,这次太阳风暴是否真的会到来?它究竟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影响?

太阳风暴是指太阳在黑子活动高峰阶段产生的剧烈爆发活动。它爆发时释放大量带电粒子所形成的高速粒子流,严重影响地球的空间环境,破坏臭氧层,干扰无线通信,对人体健康也有一定的危害。

空间天气和人类关系密切,太阳风暴可能对高度信息化的人类社会以灾难性打击。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是人造卫星。20XX年7月14日,日本的宇宙学和天体物理高新卫星(ASCA)在太阳风暴中失去能源,姿态失控,几个月后便坠入了大气层。在几个小时内,太阳风暴就能使人造卫星的寿命缩短大约两年。因为带电粒子会侵蚀卫星的太阳能电池板,同时它还会在电路中引发错误的指令,或者造成放电等卫星故障。此外,太阳风暴能量的注入会使得地球大气层膨胀,增加了低轨卫星的大气阻尼,让它们提早坠落。

接下来毁坏的是供电系统。1989年3月13日,加拿大魁北克省有600万人在没有电力的情况下度过了9个小时,因为太阳风暴毁坏了电网中的变压器。原来,随太阳风暴爆发时侵入的等离子体,会造成地球磁场的快速变化,变化的磁场在电网中诱导产生电流。但是电网的设计无法应付这些直流电,于是最大的危险就会出现在电网中造价高昂且难于更换的变压器上。不断上升的直流电会产生强磁场,它会使得不堪重负的变压器磁核饱和,其结果就是变压器的铜线升温熔化。

太阳风暴还会影响GPS的无线电信号。它不仅会干扰传播信号的电离层,还会产生额外的噪音信号。在20XX年万圣节的太阳风暴中,除了民航客机的导航系统受到影响,太阳风暴中的高能粒子还干扰了飞机的无线电通讯。特别是对于高纬度地区的航线,由于地球磁场的保护作用较弱,太阳风暴甚至会使得航班改变航线达数天之久。

太阳每隔11年就会进入一次活动高峰年,会向外面抛出很多物质,就像打喷嚏一样,这让离它亿万千米的地球也感冒。其实太阳风暴对人类的影响一直存在,只是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建立的高科技系统规模越来越大,对这些系统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而这些系统对周围环境的变化也越来越敏感,因而技术系统的灾害事件对人类社会影响的程度也就越来越大。目前来看,对于太阳爆发活动敏感的高技术系统主要有:航天、通信、导航、电网、输油管道等系统。

但是太阳风暴对地球的影响并非那么耸人听闻。太阳风暴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外太空,而由于地球磁场和大气层的阻挡效应,生活在地球上并不会因此受到过于明显的干扰。专家们表示,当太阳风暴活动活跃时,黑子不断燃烧、爆炸,期间释放的大量紫外线会使地球上空的电离层浓度突然增加,吸收掉短波的能量,从而造成对短波无线电信号的干扰。但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的手机,包括部分无线电都不通过电离层传播信号,因此一般的太阳风暴对地球表面的通信影响不会太大。理论上,一般的太阳风暴强度还不至于冲破地球大气和磁场的保护,对地球上的现存物种构成致命威胁。

(节选自《百科知识》20XX年第8期)

文章以太阳风暴对地球影响有多大?为题,有什么作用?(3分)

阅读全文,概括太阳风暴可能对高度信息化的现代社会造成怎样的灾难性打击?(3分)

从文章内容看,作者认为太阳风暴对人类的影响是否会逐渐加大?为什么?(3分)

文中以打喷嚏感冒来说明太阳风暴对地球的影响,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5、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太阳风暴爆发时释放的大量带电粒子会侵蚀卫星的太阳能电池板,从而造成卫星故障。

(B)太阳风暴会在电网中诱导产生电流,而不断上升的直流电产生的强磁场,会使得不堪重负的变压器磁核饱和

铜线熔化,最后完全被毁坏。

(C)太阳风暴对地球的影响并非那么耸人听闻。理论上,太阳风暴对地球上的现存物种不会构成致命威胁。

(D)空间天气和人类关系密切,太阳风暴定会对高度信息化的人类社会以灾难性打击。

参考答案:

引起读者思考,提高阅读兴趣,导入说明内容。(3分)

损害人造卫星(1分);毁坏供电系统(1分);影响GPS的无线电信号(1分)。

会逐渐加大(1分)。因为随着科技发展,人类建立的高科技系统规模越大,人们对这些系统的依赖程度也就越高。而这些系统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却越来越敏感,易于受到损坏,因而,太阳风暴对这些技术系统造成的灾难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会越来越大(2分)。

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1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太阳风暴对地球的影响,使人易于理解(1分)。

5、A

地球阅读答案 第6篇

我们生长的中国在地球上的哪一个洲?

欧洲

非洲

亚洲

大洋洲

正确答案:C

地球有几极?

正确答案:C

文中“地壳破裂”的“壳”的读音是()。

é

ào

正确答案:B

文中描述当今地球存在的最严重问题是什么?

环境破坏

地壳破裂

人类战争

人们没有保护意识

正确答案:D

短文第2小节空格处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我表面还住有许多各个国度的人 例如 中国 美国 俄罗斯和印度等

, :
、 、 。

, , , ……

, 。

、 、 。


, , ……

正确答案:A

地球阅读答案 第7篇

阅读《登上地球之巅》(节选),完成问题。

(1)考虑到刘连满的身体,同时为了争取时间,大家一致决定刘连满留下来,其余三人以最快的速度奔向顶峰。

(2)在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迎头夜幕继续向顶峰进发的同时,刘连满正躺在一块避风的大石头旁边休息。严重缺氧使他的两耳嗡嗡发响,眼前白一阵黑一阵地迸散着“金星”,他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的状态。他的心里非常明白,他正在被人们称为“死亡地带”的高度上,窒息的危险随时都可能发生。他拉过身旁的氧气筒,气压表上的红针表明还剩下最后几十个压力的氧气。但是,他的眼前出现了正在向顶峰冲击的战友们的背影。他知道他的战友们从顶峰胜利归来时,将比他更需要氧气的支援。他决定,宁愿自己忍受窒息的痛苦甚至死亡的威胁,也要把最后一点氧气留给战友。他毅然把氧气筒放回原来的地方,自己昏昏睡去……

(3)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昏睡中的刘连满感到四肢在严寒中愈来愈麻木,心脏在缺氧的状况下跳动得愈来愈急促,他清楚地意识到死神正在一步步向他扑来。刘连满多么想活下去啊!他从来没有像此刻这样强烈地感到,他应当想尽一切办法活下去。活着就是幸福,就是胜利,就是一切。然而他更加深刻地感到,三位正在同顶峰搏斗的战友比起他来更应当活下去,因为他们正肩负着一项多么光荣而又艰巨的使命啊!他们的安全,对于他来说是更大的幸福和更大的胜利……他担心自己在昏迷中停止了呼吸,战友们不知道他的氧气筒里还保存着氧气,他又挣扎着坐起来,用铅笔在日记本上给战友们留下了一封短信。

王富洲同志:

我没有完成党和祖国交给我的艰巨任务。任务交给你们三个人去完成吧!我这氧气筒里还有点氧,留给你们三个人胜利回来时用吧!也许管用。

你们的同志 刘连满

(4)与此同时,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正在苍茫的夜色中步履艰难地向前移动着。脚下的雪坡变得愈来愈陡,也愈来愈滑。他们翻过两座石岩以后,又登上了一座雪坡。藏族队员贡布在前面开路,不到几分钟就累得连腰也直不起来。于是,屈银华上前开路,他经过很长时间才前进了两三步,但两腿一软,又滑回到原来的地方。最后,王富洲走到前面,他坚持为大家开出一条前进的道路。

(5)a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匍匐在地上,依靠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努力。

(6)b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7)到达8830米左右的地方,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但这时风也渐渐变小了,这对攀上顶峰十分有利。他们站在岩坡上沉默了片刻。王富洲首先开口说:“同志们,我们三个人现在担负着攻克主峰的任务。氧气没有了,继续前进虽然可能发生危险。但是我们能后退吗?”

(8)屈银华和贡布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异口同声地回答:“继续前进!”

(9)他们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大胆而果断地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攀登。

(10)现在,他们每跨越一步,就不得不停下来休息很长的时间。高山严重缺氧,他们感到眼花、气喘、无力。他们的四肢更加沉重了,他们的行动更加迟缓了,甚至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个多小时。他们忍受着肉体上的巨大痛苦,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继续朝顶峰走去。

(11)越过东面一段雪坡以后,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向右绕至北面的岩石坡继续向上攀登,终于登上了一个岩石和积雪交界的地方。c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的头顶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攀登的山岩了。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节选自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

1.用第一人称“我”的口吻简述第(2)(3)段文字,字数在100以内。(可以不写短信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以最快的速度奔向顶峰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a、b、c三处划线的句子都是什么描写,分别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我躺在一块大石头旁,由于严重缺氧,开始进入半昏迷状态。随时可能窒息。身旁氧气筒里还有几十个压力的氧气。但我不能用,因为峰顶归来的战友更需要它。我怕自己在昏迷中停止呼吸,就挣扎着在笔记本上写下留言。

2.夜黑,路险,缺氧,体乏。(写出其中三点即可)

3.环境描写。a.表示顶峰还很遥远,烘托战士们攀爬山岩的艰难。b.表示顶峰正在眼前,烘托战士们攀上顶峰的决心和信心。c.显示顶峰已被踩在脚下,烘托战士们终于攀上顶峰时的喜悦心情。

推荐访问:地球 答案 阅读 地球阅读答案7篇 地球阅读答案(推荐7篇) 地球阅读理解答案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