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源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经济学论文论文23篇(全文完整)

时间:2023-06-22 15:45:05 来源:网友投稿

经济学论文论文第1研究方法1.1分部门能源消费CO。排放强度估算方法广东省各部门能源消费CO。排放强度的计算方法参考《IPCC2006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R为广东省i部门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济学论文论文23篇,供大家参考。

经济学论文论文23篇

经济学论文论文 第1篇

1研究方法

1.1分部门能源消费CO。排放强度估算方法广东省各部门能源消费CO。排放强度的计算方法参考《IPCC2006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R为广东省i部门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费CO。排放量,Mt/万元;C为i部门的能源消费CO排放量,Mt;X为i部门的产值,万元;N为k燃料的低位热值,kJ/kg或kJ/m。;为消费的化石燃料类型数,种;C为k燃料的CO排放系数,kg/TJ或m。/TJ;A为i部门k燃料的消费量,kg或m。,对于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和其他服务业有分燃料类型的能源消费量统计数据,而除建筑业外第二产业的其他部门缺少分燃料类型的能源消费量统计数据,故本研究采用估算数据。为确保测算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各种化石燃料的低位热值及CO排放系数尽量采用适用于我国国情的数据(见表1),具体资料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8》_1、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关于公布2009年中国区域电网基准排放因子的公告》[以及《中国温室气体清单研究》]。本研究得到的广东省各部门CO。排放数据,只包括化石燃料消费引起的排放量,同时没有包括CO。以外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1.2EIOLCA模型本研究基于EIO-LCA模型建立了广东省2007年的部门能源消费C02排放矩阵『】,具体计算见式(2):BR(IA)Y(2)式中:B为各部门的能源消费CO。排放矩阵,b为B中元素(i为产品生产或服务提供部门的序号,J为产品或服务使用部门的序号,i一1,,,一1,,,为投入产出表中的部门数Mt(以COz计),B的各行向量之和表示部门i在产品生产或服务提供过程中的CO直接排放量,各列向量之和表示部门J在生产中因使用部门i的产品或服务而产生的CO隐含排放量;R为对角矩阵,对角元素为R;(卜一A)为列昂惕夫逆阵,反映了经济的中间投入产出结构以及生产技术水平,其中f为单位矩阵,A为直接需求矩阵,a为A的元素,表示第J个部门增加~个单位的最终需求时所需要的i部门的产出,取值为2007年广东省(进口、调进)非竞争投入产出表中J部门对i部门产品或服务的直接消耗系数;Y为对角矩阵,对角元素为y,,表示J部门产品及服务的最终需求量(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出口、调出),万元。

1.3数据来源与处理本研究使用的主要数据资料有2007年广东省价值型投入产出表Dg]、分部门能源消费量。。由于投入产出表和能源消费量中的行业统计分类不完全对应,笔者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为基本参考,调整投入产出表的135个部门为43个部门,具体分类如表2所示。2007年广东省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只统计了各部门总的进口及调进产值,而未建立具体的进口及调进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矩阵,笔者按照WEBER等[2使用的比例等同法,假设各中间使用部门和最终使用部门对进口及调进产品的使用比例等同于对国内产品的使用比例,将各部门总的进口及调进产品进行分解,建立(进口、调进)非竞争投入产出表,得到43个部门的直接需求矩阵以及各部门产品或服务的最终需求量。《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给出了广东省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以及其他服务业不同燃料类型的能源最终消费数据,但未给出工业分行业的不同燃料类型的能源消费数据。而《广东统计年鉴》只统计了工业分行业的能源消费总量(以标准煤表示),却没有细分至分燃料类型的能源消费量。笔者利用上述数据基于双比例尺度(RAS)法,以工业分行业的终端能源消费总量为列目标向量,工业不同类型能源的消费总量为行目标向量,取全国工业分行业终端能源消费量分配比例为初始条件,经多次迭代运算,以估算广东省工业分行业的不同燃料类型的能源消费量。

2结果与讨论

2.1基于部门生产的CO排放分析

广东省各部门能源消费的CO。直接排放量计算。2007年,广东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能源消费的Co。直接排放量分别为4.O9、31O.45、50.65Mt,所占比例分别为1.12、85.O1、13.87。可见,能源消费CO直接排放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这其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能源消费的CO直接排放量最大,达184.02Mt,占排放总量的50.39;此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交通运输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能源消费的CO。直接排放量也较高,占排放总量的比例分别为12.29、11.66、3.90、2.4O;其余38个部门能源消费的直接CO。排放量之和仅占排放总量的19.36。因此,从部门生产的角度看,应重点针对这5个部门的生产制定CO减排政策,以控制生产中因能源消费而产生的CO。排放。广东省各部门单位产值的CO直接排放量(以下简称CO直接排放强度)计算结果。根据各部门的CO直接排放强度对表2中43个部门进行分组:直接排放强度小于0.37t/万元的为低碳强度组,0.37~3.70t/万元的为中碳强度组,高于3.70t/万元的为高碳强度组。2007年广东省各部门CO直接排放强度平均为0.37t/万元,各部门的直接排放强度差异显著,高碳强度组只有1个部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其直接排放强度为4.98t/万元;中碳强度组有5个部门,分别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交通运输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其余的37个部门都属于低碳强度组。可见,要降低广东省的CO。直接排放强度,首要应当提高中、高碳强度组部门的能源利用效率。刘畅等_2]的研究指出,科研经费支出的增加有助于高耗能部门能源效率的提高;滕玉华等_23]的研究发现,外商直接在我国投资引致的研究与开发溢出对我国东部地区的能源效率表现出明显的影响。由此可得,提高科研经费支出,加强节能技术的开发利用,引进外商的直接投资都有利于提高广东省中、高碳强度组部门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CO直接排放强度,从而实现能源消费的CO减排。

2.2基于最终需求的Co。排放分析

广东省各部门能源消费的CO隐含排放量计算结果见图2。2007年,广东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能源消费的CO隐含排放量分别为4.88、313.03、47.29Mt,所占比例分别为1.34、85.729/6、12.95。可见,能源消费CO隐含排放也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这其中建筑业的排放量最大,为67.18Mt,占排放总量的18.40。此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能源消费的CO隐含排放量也较大,分别占排放总量的7.96、7.34、6.69、5.64。与能源消费CO直接排放量的部门分布情况相比,能源消费CO隐含排放量的部门集中度相比较低,其余38个部门能源消费的CO隐含排放量之和占总量的53.97。广东省各部门单位最终需求引起的CO隐含排放量(简称CO。隐含排放强度)的计算结果亦。根据计算结果对43个部门的CO隐含排放强度进行分组:隐含排放强度小于0.57t/万元的为低碳密集组,0.57~5.70t/万元的为中碳密集组,高于5.70t/万元的为高碳密集组。由图2可见,2007年广东省各部门的CO。隐含排放强度平均为0.57t/万元,高碳密集组只有一个部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其隐含排放强度为7.83t/万元;而中碳密集组有20个部门,其余的22个部门属低碳密集组。根据广东省2007年(进口、调进)非竞争投入产出表中J部门对i部门产品或服务的直接消耗系数得,中、高碳密集组的部门具有密集使用COz直接排放强度高的部门的产品的特点。因此,要降低各部门的CO隐排放强度,其根本仍立足于提高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高能耗部门的能源利用效率。不同的最终需求类型对各部门能源消费的CO隐含排放量的贡献具有明显差异。建筑业的CO。隐含排放主要由省内资本形成引起;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这些部门的CO。隐含排放主要由省外需求(出口及调出)引起;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属第三产业的部门的CO隐含排放则主要由省内消费需求引起。统计各部门不同最终需求类型的CO隐含排放情况得出,由出口引起的CO隐含排放量最大,为135.94Mt,占排放总量的37.22其次是由调出、资本形成、最终消费支出引起的,其各自的CO隐含排放量所占比例分别为27.57、19.23、15.98。可见,广东省能源消费CO排放主要是由省外的需求引起的。

对于高碳密集组,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最终需求能源消费的CO。隐含排放量并不大,其主要因省内居民消费需求所引起的。对于中碳密集组,建筑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交通运输业、塑料制品业这6个部门的CO。隐含排放量均超过10Mt,这些部门的产品或服务需要引起的CO2排放量较高。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交通运输业、塑料制品业这5个部门的最终需求大部分来源于省外,仅这5个部门的产品因出口国外的需求引起的C02隐含排放量之和就为59.95Mt,占广东省排放总量的16.41,而这5个部门产品因调出省外的需求而引起的CO隐含排放量之和为39.70Mt,占排放总量的10.87。可见,对于这些部门应当从产业政策、税收政策上对其规模扩张和产品出口量进行适当限制,防止高碳耗能产品从广东省大量低价地出口及调出。与上述5个部门不同,建筑业的最终需求主要来自于省内资本形成,其引起的CO。隐含排放量为65.63Mt,占广东省排放总量的17.97。魏一鸣等_2依据2002年我国122个部门投入产出表计算得到投资的行业需求结构,指出建筑业是投资支出的主体。若投资率过高,导致建筑业的最终需求增加,大规模的土建工程需求消耗大量高耗能产品,会造成大量的CO隐含排放。而有研究者采用完全分解的Laspeyres指数分解模型,对1995-2008年广东省的能源消耗强度进行分解,发现1995年以来的14年间,广东省建筑业的能源消费强度不降反升。由此看来,对于广东省建筑业的发展需要进行有效指导,防止重复建设、过度建设以及不合理规划导致的能源浪费,从而减少建筑业的CO隐含排放量。

对于低碳密集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以及其他等4个部门的CO。隐含排放量均超过10Mt,这些部门的产品或服务需要引起的CO排放量较高。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这2个部门的最终需求主要来源于省外,这2个部门的产品因出口及调出的需求引起的排放量为42.93Mt。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以及其他这2个部门的最终需求主要来源于省内,这2个部门的产品因省内居民消费需求引起的排放量为22.88Mt。与中碳密集组不同,低碳密集组中这几个排放量比较高的部门在引起大量的CO。隐含排放的同时,为广东省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例,该部门为满足出口或调出的需求而引起1tCO。隐含排放量的同时,也能为广东省带来0.93万元的增加值。而根据张治军朝的计算,在广西人工林的固碳成本约为0.07万元/t(以CO计)。可见,对于这些部门而言,可以通过支付人工林的建设等简单的固碳方式,来间接解决部门CO隐含排放量大的问题。

3结论与建议

从通过基于EIOLCA模型建立的2007年广东省部门能源消费CO排放矩阵分析可得:

(1)不论是从部门的生产视角,还是从最终需求视角看,广东省能源消费CO排放都集中于第二产业。其中,CO直接排放量集中于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占排放总量的5o.39,而CO隐含排放量最大部门为建筑业,占排放总量的18.4O。

(2)从部门生产的CO排放分析看,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是CO直接排放强度最高的部门,直接排放强度达4.98t/万元。提高高耗能部门的能源利用效率是减少CO排放量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3)从部门最终需求的CO排放分析看,广东省能源消费CO排放主要是由省外的需求引起,占排放总量的64.79。不同最终需求对各部门的CO隐含排放量的贡献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建筑业的CO隐含排放主要由省内资本形成引起;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这些部门的CO。隐含排放主要由省外需求引起;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属第三产业部门的CO隐含排放则主要由省内消费需求引起。对于不同的部门,应当针对其CO。隐含排放的特点,制定相关的减排策略。

经济学论文论文 第2篇

举笔即将完成这篇致谢之时,两年半的研究生生活也即将走到终点。回首这两年半来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导师对于我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教导,同窗间坦诚相待、相互扶持的情谊,生活中的美好与挫折都萦绕在我的心间。值此毕业论文完成之际,那些曾经引导过我、帮助过我、激励我过的人,我要表达心中满满的感激。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谢敏副教授。您在学习、工作及生活上给我的孜孜教诲、精心培养和悉心关怀。您严谨的治学精神,深厚广博的"学术造诣,孜孜不倦的开拓进取精神,宽广的胸怀和坦荡的人格都深深地感染着我。您的言传身教,谆谆教导,让我在求学、工作和生活上收益匪浅。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几易其稿,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这些都为我今后的学习与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我影响至深,终生难忘。

我还要感谢杨水旸教授、刘魁教授、周建平副教授和王家传副教授,在我研究生学习生涯中的指导与帮助。在论文选题、开题及后续写作过程中,各位老师的不厌其烦的指导,给出的指导意见对我来说都异常宝贵。

此外,还要感谢各位同窗好友们对我平时的支持与鼓励。你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了我很多建议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理想与现实是有一定距离的。硕士论文构思时曾豪情万丈欲写出一篇完美的论文来。但是由于自己的知识积淀和学力有限,论文最终成稿仍旧存在诸多不尽人意。在此感谢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阅读、给出意见的各位老师!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人们!

经济学论文论文 第3篇

时间飞逝,两年多的研究生学习生活即将划上句号。回顾在安徽财经大学学习的这两年半时间,我感触颇深。我遇到了良师,汲取了知识,历练了自己,收获了爱情与友情,我对这段美好的时光充满感激!

首先要感谢的是我的导师xxx教授。衷心感谢xx老师对我这两年多时间的指导与栽培,使我的学术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让我感受到沉浸在学术世界的快乐。同时,xx老师严谨的学术态度、务实的学术精神以及独特的学术研究视角深深地感染了我,这将对我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深远的影响。此外,本论文从选题到成稿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xx老师的悉心指导,在此向xx老师致以学生最诚挚的谢意!

两年多的研究生生活,我不仅得到了自己导师的指导与关怀,还得到了区域经济学专业其他各位老师的教导与帮助。在此,我要真诚地感谢xxx老师,各位老师在学习、生活上给予我的指导与关心,让我在这个新集体中感觉到家的温馨。

其次,感谢20xx级区域经济学专业全体同学,你们陪伴着我一路成长,让我的研究生生活充满了友爱与欢乐。感谢各位学弟学妹们在学习与工作中对我的支持与协助,感谢我的室友和一些老同学在这两年多时光中给予我的支持与鼓励,感谢你们让我获得了珍贵美好的友情。

再者,我要深深的感谢我的家人。是你们的支持,让我开始这段学术生涯;
是你们的鼓励,让我顺利走完这段学术生涯;
是你们的爱,让我坚持到了最后。

谢谢你们给予我的支持和鼓励,谢谢你们给予我的爱和期望!祝我的父亲母亲身体健康!幸福快乐!希望我的老弟学业有成,更上一层楼!

最后,特别感谢各位论文评审专家教授,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审阅我的论文。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文中难免有疏漏和错误之处,请各位专家教授批评指正!

经济学论文论文 第4篇

1、长三角投资结构分析

2、我国收入两极分化的原因分析

3、中国房地产畸形价格的产生原因及应对策略

4、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

5、新农村建设与缩小城乡差距的互动研究

6、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矛盾的解决途径

7、当前收入分配存在问题的思考

8、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的影响

9、经济增长为什么没有带来就业增长――奥肯定律的中国经验

10、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研究

11、中国经济增长中财政政策的作用及局限

12、中国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13、中国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关系研究

14、后危机阶段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趋向

15、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6、中国对外开放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17、中国公共财政政策的实施及其局限

18、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研究

19、财政政策在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中的作用

20、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与地区发展不平衡关系研究

21、中国货币政策与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研究

22、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与全球经济不平衡关系研究

23、物价上升成因探研与对策

24、中国绿色GDP核算的框架和模式分析

25、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实现中的互动影响的实证研究

26、20_年世界经济形势回顾探究与展望

27、中国GDP的构成特点分析

28、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还将持续20年的探究

29、经济周期与房地产波动的关系研究分析

30、当前国民经济运行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及建议

31、浅谈住院药房药品质量的管理

32、加强医院经济管理降低医疗成本

33、基于模拟仿真的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34、企业经济管理决策

35、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发展模式

36、企业应当理性面对经济危机之浅见

37、浅析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根本特点

38、宏观经济政策应稳步微调

39、未来中国将遭遇的再就业危机

40、再论突破“两难”困境

41、浅析未来2年美国经济仍有下行忧虑

42、医学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三维动态实践案例教育模型的

43、论企业扩张须练内功本事

44、浅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还将持续20年的探究

45、浅论美国经济逆境中悄然换挡

46、浅析通胀预期是社会公众对未来发生通货膨胀的担心

47、浅析后危机阶段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趋向

48、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数据解说

49、经济周期与房地产波动的关系研究分析

50、后危机时代安徽省财政宏观调控政策研究

经济学论文论文 第5篇

1、基于绿色GDP投入产出模型架构研究

2、中国住户生产核算理论与方法研究

3、成长型企业无形资产统计问题研究

4、中国社会核算矩阵编制与模型研究

5、政府统计数据质量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6、人口老龄化对我国GDP及其构成的影响

7、环境价值核算方法及应用研究

8、经济核算原理在现代制造业定量研究中的应用

9、中国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10、我国GDP中劳动报酬份额的下降

11、经济福利核算的理论及其指标研究

12、宏观金融运行异常的统计监测研究

13、国民经济核算及其总体模式研究

14、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论研究

15、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构及其应用研究

16、供应链违约风险的研究

17、对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与方法问题研究

18、Markov算子的渐近行为与经济系统的几个问题

19、非完全竞争市场的宏观经济优化模型

20、效用、风险与纳什均衡选择

21、粮食、农业制度供给中的博弈与实证

22、理解经济变迁的过程

23、海洋经济核算体系与核算方法研究

24、区域环境价值核算的方法与应用研究

25、基于环境因素的全要素生产率和国民收入核算研究

26、浙江省城乡收入差距统计研究

27、现代企业统计理论体系创新研究

28、ICT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研究

29、资本存量与资本服务核算研究

30、地区GDP核算及数据衔接问题研究

31、资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与绿色GDP的建立

32、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能源核算研究

33、消费型中间消耗的概念及测算

34、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研究及其在陕西省GDP预测中的应用

35、物流配送选址优化模型的研究

36、供应计划问题的遗传算法求解

37、基于景气指数的宏观经济监测预警系统研究

38、企业管理创新数量分析中的线性优化逆问题

39、技术能力成长决策中的实物期权方法研究

40、资产定价标准的讨论和模拟

41、投资者认知收益度量模型及系统设计

42、基于水环境的杭州市绿色GDP核算的GIS表征

43、人力资本与全要素生产率

44、湖南省宏观经济景气指数的编制与应用研究

45、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

46、疏浚企业挖泥船生产统计系统优化分析

47、过程神经网络在GDP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48、四川调查总队系统职工工作满意度调查研究

49、基于线性回归和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在国民经济数据中的应用

50、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环保指标设计研究

经济学论文论文 第6篇

1、FDI对中国工业集聚的影响研究

2、FDI路径下的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的产业承接

3、产业安全理论的研究

4、产业集群成长机理研究

5、产业集群论

6、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协作模式研究

7、产业集群中人力资本效应研究

8、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9、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应用

10、产业竞争力因素分析

11、产业链竞争力理论研究

12、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13、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演化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14、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15、城镇住房分类供应与保障制度研究

16、创意产业发展与中国经济转型的互动研究

17、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发展研究

18、促进中部崛起研究

19、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20、低碳经济范式下的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1、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管研究

22、东北地区区域城市空间重构机制与路径研究

23、东北亚区域能源安全与能源合作研究

24、都市旅游发展与政府职能研究

25、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研究

26、非线性货币政策规则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27、非营利组织的治理机制研究

28、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作用研究

29、甘肃省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研究

30、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

31、高等学校绩效工资战略及实施策略研究

32、高速公路经济论

33、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地方政府利益研究

34、关于中国低碳城市及其营建的初步研究

35、国际能源合作的稳定性研究

36、国际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37、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转型研究

38、河南省节能减排政策研究

39、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取向研究

40、户籍制度与我国劳动者平等就业研究

41、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及其应用的研究

42、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提升的收入再分配研究

43、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研究

44、基于B2C的网络团购模式研究

45、基于DSGE模型的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

46、基于产业生态系统的产业园区建设与发展研究

47、基于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48、基于技术差距的中国地区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研究

49、基于金融因素的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研究

50、基于能源利用的碳脉分析

51、基于区域视角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52、技术体制视角下中国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率实证研究

53、加速城市化过程中的政府作用研究

54、节能减排政府补贴激励政策设计的机理研究

55、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56、经济高速增长背景下我国电力消费特征的计量研究

57、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

58、经济增长理论的成长

59、蓝色经济与蓝色经济区发展研究

60、劳务派遣合约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经济学论文论文 第7篇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发展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正处于上升期。其中,西方经济学理论由于发展较早,理论研究较为成熟,有许多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也同样适合于我国和谐理念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

但是,西方经济学理论系统也不能全然应用于我国经济建设,应该在结合我国和谐社会发展的实情上有所创新与发展。因此,本文在和谐理念的背景下,阐述了西方经济学的分配定义与消费定义,并进一步分析了西方经济学体系框架及其内涵,希望能够启发人们一定的启示与思考。

西方经济学体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方经济的蓬勃发展,但是,也带来不少的负面影响,如社会贫富差距明显、社会矛盾加剧、环境污染加重与资源面临枯竭等问题。在我国经济结构面临调整,构建和谐理念,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需要确立正确的经济指导理论。而在借鉴西方经济学体系时,需要结合我国发展的国情,对西方经济学有系统、全面、准确的认识,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指导我国经济的发展。

一、和谐理念下西方经济学的分配定义

在西方经济学中,消费品的分配定义更强调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一点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按劳分配思想有很大的不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方式之一,它更加重视社会效率,然后兼顾公平,也是一种必然会使用的分配方式。按生产要素分配包含了许多方面,像是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下面就分别说明要素之间的分配。

首先,以劳动力要素的分配来说。劳动力素质的不同,会导致两种不同类别之间的差距,一种是城乡收入之间的差距,另一种是社会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城乡之间经济的根本差异导致了对人力成本投入的不同,从而造成的劳动力素质差别。

而人力的投资主要体现在教育水平上。就我国目前来说,城市与农村的教育机构与办学素质就存在一定的差别,另外,城市与农村在教育的普及率与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不足,导致了劳动力素质不高。在劳动力市场充足的情况下,市场对素质低的劳动力分配的结果表现在工资的不断降低上,而另一方面,高素质人才的薪资却不断提高,最终导致城乡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个人之间由于人力资本累积投入的不同,导致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大,由此,引发社会的矛盾。从效率的角度来说,这是市场经济分配的必然结果,从公平的角度来看,社会有责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缩减收入差距,从而促进社会公平。

其次,以土地要素分配来说。在西方很多国家,推行的是私有制,土地是属于个人所有的。而这与我国的情况有所不同。在我国,土地的一切所有权是属于国家的,农民只拥有经营权。所以,农民并没有权利出售土地,因此无法从出售土地中赚取一定的收益,而且,农民在被征用的土地中也没有办法获得较为合理的补偿。据资料显示,在土地被征用的过程中,农民至少被剥夺了5000亿元,而在被征用的土地所带来的收益中,农民占有5%-10%的利益,企业却高达40%-50%。

土地是农民的根,一旦土地被征用,农民就等于失去了生活保障,沦为三无阶层。而在考虑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上,由依据土地而衍生出的土地生产物,在市场需求弹性的变化下,并不能够使农民摆脱贫穷的状态,减少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所以说,只是单纯的按照土地要素进行分配,结果只会进一步拉大收入差距。

二、和谐理念下西方经济学的消费定义

在西方经济学体系中,“消费”占有重要的地位,有人将消费、投资、出口三者形象的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辆马车。在古典的政治经济学中,将生产与消费二者之间的关系看成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认为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消费,为推动经济的发展,支持与鼓励扩大生产规模来引发进一步的消费。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则体现出另一种观点,即生产才是最终的目的,而消费是一种手段。一些学者在研究消费不足理论的时候,理论研究的前提是依赖于投资部门的水平是由于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变化所决定。更进一步的说,消费需求决定了经济活动的水平。

由此,有的学者就建议通过各式各样的商业活动与对外贸易,利用新产品对消费者的刺激心理,来扩大消费,从而扩大国家的生产规模,提高生产力;有的学者认为不应该鼓励过度的节俭,而是应该通过适合的收入分配政策与产业组织来提高消费需求;还有的学者认为要扩大消费需求,应该合理的运用收入再分配政策,从而促进投资的发展。在凯恩斯理论中,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归根于消费需求不足,并且进一步提出通过扩大投资与消费需求来促使经济复苏。在现代的西方国家中,也将扩大消费当成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国内消费需求的提高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总的来说,在西方经济学体系中,消费占据着重要地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但是,在和谐理念下,站在人类总体的福利上,却不能够只是一味考虑消费,而应该考虑消费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下,经济的增长依赖于一定的生产技术,而生产就要从自然界获取一定的资源,这势必会导致自然资源的减少与环境的污染。所以,从某个方面来说,生产越多,消费增加,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力度更大,这样可能会引起人类整体福利的水平下降。

一旦经济活动违背来自然环境的规律与底线,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正如由于工业时代下,一方面,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温室气体排放加大,引发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从而带来一系列灾难。这就像是人类经济活动发展的一种悖论。所以说,在和谐理念下,考虑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在经济发展中,生产的目的可以是消费,但是相反的,消费的最终目的却不能够是生产。

三、和谐理念下的西方经济体系框架及其内涵

(一)基本框架

在西方经济学体系中,涉及到商品的两个主要属性是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坚持等价交换的原则。在和谐理念下,西方经济学体系的内容更加牢固,不仅包含着商品的价值属性等内容,还增添了许多和谐理念要素。在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时,也要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考虑生态环境、资源与人类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共同发展与互利。从我国的国情来看,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和谐社会。

(二)内涵

在和谐理念下,西方经济学体系的发展更加成熟,增添了更多的内涵。一是,西方经济学体系发展运行更加的稳定。在推动经济发展中,重视环境因素所带来的变化,尽量地避免环境破坏与污染,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在和谐社会的理念下,物质生产的总量更加适中,不再是盲目扩大生产,而是保持生产的理性,并增加生产者之间的竞争,确保商品价格围绕价值线进行合理的波动,保证价格的合理性。三是,西方经济学在融入和谐理念后,更有利于帮助人们认清社会发展的轨迹,尤其是在处理经济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上。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和谐理念下探究西方经济学体系,能够对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与框架有一定的认识,可以发现西方经济学体系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和谐理念下,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借鉴西方经济学体系时,要结合我国的国情与社会发展的水平,这才能够真正有利于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经济学论文论文 第8篇

1、生产率冲击与经常项目失衡--基于新开放宏观经济学框架的研究

2、新开放宏观经济学框架下经济稳定的动态分析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税收结构优化研究--基于实验宏观经济学方法

4、对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分析

5、当代宏观经济学的分歧与融合

6、主流宏观经济学的“麻烦”能解决么?

7、美国金融负债产生的非生产性GDP--经济虚拟化和危机的宏观经济学

8、浅析宏观经济学中微观基础问题的若干问题

9、基于宏观经济学视角下产业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

10、对宏观经济学数学化的思考

11、罗默关于“宏观经济学困境”的困境--基于“理论三分法”的分析

12、休生养息与强筋健骨--卡莱斯基宏观经济学与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模式

13、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大国模型”--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演变

14、宏观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的影响分析

15、国际金融与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研究

16、中国货币之谜:假说

17、存量流量一致性模型原理方法的综述研究--后凯恩斯主义学派对宏观经济学的新探索

18、问题导向型的知识建构方案设计--以“宏观经济学”为例

19、宏观经济学的创新与调控方向的转变探讨

20、在常识的基础上重构宏观经济学

21、重建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

22、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危机与未来分析

23、贫困救济的宏观经济学思考--以英国《济贫法》为例

24、商品与信用:货币理论的两种本质观--兼论宏观经济学的重建

25、我国行为人认知特征与货币政策有效性--基于行为宏观经济学的分析

26、经济核算原理在现代制造业定量研究中的应用

27、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对比与结合

28、当前宏观经济学的盲点

29、关于宏观经济学理论及其发展趋势的探讨

30、试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关系

31、重建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模型与估算--中国特色宏观经济学理论

32、宏观经济学中理论的应用

33、关于我国宏观经济学分析

34、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借鉴与启示

35、布兰查德对宏观经济学的贡献

36、20x年岭南宏观经济学研讨会

37、浅谈宏观经济学的内在缺陷及科学方法论的构建

38、探究金融危机时期宏观经济学理论受到的威胁及反思

39、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团队简介

40、生态宏观经济学研究新进展

41、由诺贝尔奖看当前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42、宏观经济学重构发展的实证研究

43、对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一体化趋势的思考

44、从“宏观经济学的麻烦”看行为宏观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

45、宏观经济学中的消费与投资

46、贸易条件与经常项目的动态变化关系

47、反思宏观经济学区块链带来新启示

48、论微观、中观、宏观经济学

49、罗伯特·巴罗对宏观经济学的贡献

50、基于宏观经济学视角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51、宏观经济学的重构发展

52、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调控--兼对当代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的批判

53、从宏观经济学百年简史看“宏观经济学的麻烦”

54、DSGE会使宏观经济学“大一统”吗?

55、香樟系列推文之2:DSGE与宏观经济学

56、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论、模型与问题

57、宏观经济学演进:一个新视角

58、宏观经济学的存量流量一致模型研究

59、基于宏观经济学视角的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60、宏观经济学中的经济理论研究

61、阿莱西纳对政治宏观经济学的贡献

62、刍议宏观经济学中的微观基础

63、宏观经济学中金融市场影响经济的分析

64、对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及其发展趋势的探讨

65、宏观经济学视角下经济增长理论和政策

66、试论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危机和未来

67、互联网改变就业的宏观经济学机理

68、意大利货币循环学派对宏观经济学的贡献

69、基于主体建模方法及其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应用

70、新供给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一个发展方向

71、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理论探索

72、全球金融危机与宏观经济学思潮转变

73、浅析房地产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联性

74、论宏观经济政策对金融市场发展的促进作用

经济学论文论文 第9篇

1、电子商务经济学与国贸易理论和政策研究

2、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3、对话与合作:环境问题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4、汉语国际推广:关于孔子学院的经济学分析与建议

5、共赢性博弈论

6、东亚经济一体化主导问题研究

7、罗伯特?吉尔平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

8、国际政治经济学范式论

9、外商直接投资与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10、国际海洋争端解决机制的经济学分析:一个“适当论”的视角

11、日本海外资源战略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12、IMF援助效果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13、1997-1999国际金融危机传播的空间计量经济学分析

14、国际私法法经济学分析评述

15、美元霸权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探析

16、中东金融体系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

17、干散货国际海运的经济学分析

18、全球铁矿石定价机制中的中国因素研究

19、铁矿石国际贸易的经济学分析

20、美国新型保护主义的动力机制

21、《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模式探论

22、论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中的理论教学与经验实证教学——以罗伯特?卡伯版国际经济学第十五章部分内容为例

23、“霸权稳定论”与当代国际经济法——一种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的诠释

24、试析国际政治经济学与国际机制论

25、霸权稳定论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

26、论国际私法的价值取向——法经济学视角下的利益追求

27、论中国问题意识在国际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

28、国际价值论在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兼谈新编政治经济学教材的内容体系

29、论国际营销学与国际经济学对RCA的不同把握

30、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小国理论——依附论理论体系的批判性解读

31、产业经济学理论对提高浙江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兼论产业基地建设

32、构建马克思主义的国际经济学

33、论国际旅游经济学的演进与发展

34、论国际关系研究的经济学视角

35、依附论与拉美国际政治经济学

36、论比较优势的微观实现机制——兼论国际贸易理论与微观经济学由分离到统一

37、论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印关系

38、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流派——重商主义、经济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

39、当代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政治经济学方法与“霸权稳定论”——评《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

40、经济政策、汇率和资本流动——论芒德尔对国际宏观经济学的贡献

41、论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局限性、逻辑起点与微观基础

42、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学研究的突破和创新——读《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学的构建》

43、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意义

44、《国际经济学》案例教学探析

45、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以霸权稳定论为视角

46、论当代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学术分野与发展前沿:基于英美学派局限性的视角

47、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意义

48、西方国际关系研究中对地区主义的不同理论解释述评

49、国内-国际相互转型的政治经济学——兼论中国国内变迁与国际体系的关系(1978~20XX)

50、对外开放深化经济安全何在?——评《经济发展安全论——全球化的国际政治经济学》

51、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政治经济学——兼论中国参与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战略选择

52、论印度在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中的作用——基于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

53、美国知识产权强保护政策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基于霸权稳定论的视角

54、新兴经济体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兼论中国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风险

55、论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学流派

56、论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关系的结构性衍变——一种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的理解

57、“文明冲突”论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58、对外贸易利益的效用分析与价值分析

59、致力于构建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大厦——评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经济学》

60、当代经济民族主义论析(摘要)——关于民族主义的一项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

61、服务贸易开放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基于不同组成部分的比较研究

62、国际经济学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分析

63、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实践

64、绿色壁垒对进口国的福利影响

65、国际经济学中的套利与平价理论

66、国际经济学中套利与平价理论刍议

67、国际经济合作思想及其对世界经济再平衡的启示

经济学论文论文 第10篇

摘要:YB25软盒包装机铝箔纸输送机构的工作原理,分析了铝箔纸在输送过程中出现弯曲、打卷、存纸和偏斜等故障的原因,详细地阐述了各种解决方法和效果,最终通过对压弧辊及导纸板的改造,解决了铝箔纸输送稳定性较差的问题。

关键词:单张铝箔纸;压痕辊;导纸板;压弧辊YB25软盒包装机是上海烟草工业机械厂代表中方从意大利G.D公司引进并消化XISC包装机全套制造技术生产的国产卷烟包装设备,具有包装质量好、性能稳定、运行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是目前我国卷烟软盒包装设备的主流机型。但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设备本身的设计缺陷和原辅材料质量的影响,YB25软盒包装机铝箔纸输送装置运行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堵纸和单张铝箔纸输送偏斜问题,致使小合烟包铝箔纸顶、底部折叠不好等诸多质量缺陷和存纸现象,严重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转。经自行多次检修,聘请主机厂(上海烟机厂)师傅调整,均未取得良好的效果,随着设备运行时间的延长,此问题日趋严重。通过对铝箔纸输送装置的分析研究,根据兄弟烟厂对铝箔纸压弧辊改造的特点,摸索出增加铝箔纸压弧辊的新方法,最终成功地解决了铝箔纸在输送过程中的存纸、偏斜等问题。

1铝箔纸输送装置传动结构原理分析

铝箔纸输送装置动力来自主传动系统的轴,通过安装在轴上的两个齿轮,分两路传递,驱动各输送辊齿轮,齿轮啮合带动各输送辊、延展辊,实现铝箔纸向下输送到一号轮前端由左、右滑杆进行定位。

2铝箔纸输送机构工作原理

铝箔纸供给系统是由一系列的输送辊和过纸辊组成,经过展开驱动辊和过纸辊展开后,进入其分阶段切割流程。为了避免铝箔纸切割后出现弯曲、打卷现象,在铝箔纸切刀前设计安装了一对压痕辊和两对压弧辊。压痕辊有三方面作用:一是与驱动辊配合完成铝箔纸的展开驱动,二是在铝箔纸两侧滚压压痕,防止其出现弯曲、打卷现象。三是在铝箔纸上打印产品生产班次。压弧辊的作用是在铝箔纸经过时滚压出轻微纵向弧痕,以达到给铝箔纸导向的目的,防止切割后的铝箔纸断面在向下运动时出现翘曲。带有压痕的铝箔纸,经过铝箔纸切刀的切割后,被分切成合格的单张铝箔纸,每张铝箔纸再依次由输送辊、输送凸轮辊和加速轮输送,最终到达左、右滑杆处进行定位,在此处与一号轮输送来的烟支共同推入铝箔纸包装成型轮(2#轮),进入烟包铝箔纸的折叠过程。

3故障表现形式

设备运转时,特别是当压痕辊磨损后,铝箔纸从切刀下部通道断开处跑出,或在通道下部的定位处出现弯曲、打卷现象,使铝箔纸在通道内堵塞,或出现铝箔纸不能准确定位,导致铝箔纸烟包顶、底部折叠不好,剔除烟包数量增加,影响设备正常运转,不但增加了原辅材料的消耗,而且加大了操作工的劳动强度,影响设备的有效作业率和产品的包装质量。

4原因分析

针对上述故障表现,进行大量分析和认真研究,认为要将此类问题彻底解决,最根本的途径是必须保证铝箔纸在通道内输送过程中保持挺直,使铝箔纸输送稳定。

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由于铝箔纸在运输过程、仓储过程中的温差变化,以及季节变化造成的温湿度变化等都会对铝箔纸的应用产生一定的影响;设备运转中,当压痕辊磨损,无法在铝箔纸上滚压压痕,铝箔纸会出现弯曲、打卷现象。纵观其整个输送通道,大部分都是由导板予以导向的,也就是说,大部分通道是封闭的,封闭通道内铝箔纸的输送是稳定的,但封闭通道有两处断开较大部分:一处使铝箔纸切刀处。另一处是铝箔纸加速轮与定位叉之间。所以,这两处是铝箔纸容易弯曲、打卷和产生阻力的地方,在设备的实际运行中,也正是如此。

从2000年第一台ZB25包装机组引进至2003年,运行中普遍存在着铝箔纸输送过程中产生堵纸、打卷等现象,冬季尤为突出,针对这一现象,车间维修工、技术人员先后提出以下改进方案和具体实施办法:

①考虑到设备运行时间较长,零部件磨损程度不一,更换04部件的铝箔纸橡胶牵引辊(2XBWA2)、压痕辊(2XCML1)、加速辊(3XA309)、加速轴(OX9229)(OX9232)。②调整左滑杆(2XDSA4)、右滑杆(2XDWA9),根据单张铝箔纸在一号轮前定位时,前后高低位置不一致,确定高低差值,对输送偏斜的单张铝箔纸进行重新校正。通过以上更换备件与调整,均未取得良好的效果,仍存在铝箔纸输送偏斜、堵纸现象,影响产品质量和设备的正常运行。③将铝箔纸输送改为真空吸风带传送,改造部位较大、费用较高,维修困难。④将铝箔纸通道改为全封闭的,实现起来存在较大的难度,而由于铝箔纸压痕辊的压筋轮廓为直角,如将其尺寸加大来加深则容易将铝箔纸压破。⑤改变凹辊的槽半径和加宽凸辊的宽度,安装使用后效果也不理想。

5改进措施

根据以上改进方案,最终决定对铝箔纸压弧辊进行改造。在不改变其导向作用的前提下,增加铝箔纸压弧数量,使其更加挺直,有利于铝箔纸在通道内正常输送。另外,在增加压弧辊后,压弧辊形状的改变又受到铝箔纸导纸板的限制,所以,在经过认真分析、验证后,我们对其两侧的导纸板进行改造,有利于压弧辊的正常安装和使用。

要想使铝箔纸在通道的输送过程中增加压弧量,就必须拆除其原部件的两对压弧辊(见图1), 重新安装相应的四组压弧辊,四组压弧辊的外径相同,两组内径不同(见图2)。四组压弧辊的外径是根据原件凹辊的外径而确定的,经上海烟机厂为我厂专门定做。四组压弧辊的安装位置(见图3、4),安装要求是通过观察铝箔纸的压弧状况进行确定。首先,要保证铝箔纸在输送过程中不能被压破;其次,要使压弧辊滚压出4条相同的弧痕,铝箔纸弧痕要分明,且挺直。由于在主动轴和从动轴上各加了两组压弧辊,就必须对原有导纸板进行加工改造(见图5),便于压弧辊的安装和调整,改造后的导纸板(见图6)。从而增强了铝箔纸的挺直性,使得铝箔纸在输送通道内不易打卷、弯曲,稳定的向下输送,达到预期的改进效果。

①此项改进节约了辅料;减少了因铝箔纸堵塞故障而造成的停机,降低了铝箔纸消耗。根据实际调查统计,铝箔纸单耗比改进前降低了0.08kg/箱(改进前为3.12kg/箱,改进后为3.04kg/箱),铝箔纸打卷堵塞明显减少。②由于此项技术的成功改进,YB25包装机还节约了设备备件费用。在改进前,当铝箔纸压痕辊使用6个月时,压痕辊上的压痕筋就因磨损而起不到压痕作用,开始出现铝箔纸弯曲、打卷现象,就要更换压痕辊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改进后,当压痕辊的压痕筋磨损后,由于4对压弧辊的作用,依然能对铝箔纸滚压弧线,保证铝箔纸的正常输送。这样,在压痕辊压筋磨损但并不影响其输送功能的前提下,就不必更换压痕辊,使铝箔纸压痕辊的使用寿命由原来的6个月延长到2年,此项改造的成功,每年可节约的备件费用为:改造前一对压弧辊的造价:58002=11600(元);改造后一对压弧辊的造价:2408 =1920 (元);节约费用:11600-1920=9680(元)。

综合所述,我们对铝箔纸压弧辊的改进是成功的,并通过这次改造,提高了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技术创新和改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经济学论文论文 第11篇

随着西来公共财政理论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公共财政已经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从单纯的理论概念迈入了我国财政制度建设的实践中,并被作为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不断得到强化。《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则旗帜鲜明地把“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作为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重点。

一、法治情境下的公共财政

西方财政学认为,财政之所以有必要存在是因为有一类可以满足公共需求,但却无法通过市场机制自发供给的公共产品必须由政府这个公共主体予以提供,因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是采取非市场方式的,不具有赢利性,且对所有的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地提供服务、平等的收取费用,再加之民主代议制度下必须符合建立在个人利益基础上的公共利益,接受选民的监督,因此这种财政活动具有明显的公共性,故而称之为公共财政。

在我国,经济学界对于公共财政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一般认为,公共财政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一种财政类型,它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由政府配置资源的一种方式。首先,公共财政通过弥补市场失效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保障了市场的顺畅运行,为市场机制有效发挥资源配置效率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其侧重点在于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其次,公共财政又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因而公共财政既要保障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发挥,又要注重财政本身掌握的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使两者的耦合达到优化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目的。

市场经济是一种法治经济,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财政既然是与其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自然也是法治财政。在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框架下,公共财政建设理所当然从属于党领导人民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纳入依法治国的轨道。故而从法治的视野来考察,公共财政也可以理解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为民众提供有效公共产品的法治财政。

二、公共财政的法治原则

公共财政作为法治财政应当遵循财政民主原则、财政法定原则、财政健全原则、财政平等原则等财政法的基本原则。

(一)财政民主原则

一般情况下,财政民主原则主要表现为财政议会主义,即重大财政事项必须经过议会审批。如果一国的预算制度较为完善,能够覆盖所有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形式,需要经过审批的重大财政事项主要表现为年度财政预算。财政民主原则对我国财政活动的要求具体表现为,对财政税收方面的基本制度制定法律,重大财政事项由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决定,以及人民对财政事项的广泛监督权等。只有以财政民主原则作为根本指导原则,才能确立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正确目标模式。偏离了财政民主,偏离了人民对财政的自主权,无论怎样强调财政的公共性、强调财政与公共服务的联系,在理论上都很难让人信服。

(二)财政法定原则

财政“法定”,即财政行为必须满足合法性要件,必须得到法律的明确许可或立法的专门授权。正所谓“无法则无行政”,只有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政府才享有财政方面的自由裁量权。财政法定原则一般表现为财政权力法定、财政义务法定、财政程序法定、财政责任法定。据此,无论是党的政策,还是政府的政策,都必须在法律的框架下运行才具有合法性。因此我国的财政实践必须从政府主导型财政、政策主导型财政,转变为法律主导型财政,即公共财政。只有这样,才能杜绝财政活动中的随意性,提高财政机关活动的遵纪守法意识,同时也才能更好的保护财政相对人的权益,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财政健全原则

财政健全原则所关注的是财政运行的安全和稳健。其基本要求是:经常性收支必须维持平衡,公债只能用于具有公共性建设项目,公债应当遵守实体法上的风险防范机制,公债应当履行程序法上审查监督手续等。财政健全原则实际上是一种未雨绸缪的举措,它通过具体的法律标准和程序,将财政风向控制在可以预测和接受的范围内,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财政平等原则

财政平等原则包含着对正义的价值追求,在制度上主要体现为一种平等的对待。它既包括财政收入方面义务人的平等牺牲,也包括财政开支方面权利人的平等收益,还包括在财政程序方面的同等条件同等处理,等等。当然这种平等是相对的平等,实质的公平,而不是绝对的平均或无差别。

三、公共财政的法治基础

在当代社会主义中国治是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理性、文明、秩序、效益和合法性的完美结合。据此意义,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或法治社会的基本标志应该是:(1)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和主要社会关系均应纳入法律治理的轨道。(2)法律建筑在尊重民主、人权和潜能,保护和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公平、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上。(3)建立法律至上的信仰,树立法律的权威,以法律约束政府的权力。(4)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5)认真对待权力,公民的权利、自由和利益机会非经正当的法律程序和充足的理由不受剥夺,一切非法的侵害(不管来自个人或国家)都能得到公正、合理、及时的补偿。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市场经济机制迫切要求建立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而这种体制只能在法治的支撑下才能真正的形成,其运行应当有法可依,其实现必须建立在法尤其是宪法和财政法良性运行的基石之上。这一法治基础至少应当包含法律体系的健全和法律得到普遍遵从这两大方面的基本内容。

(一)法律体系的健全

在中国,成文法律是通过立法途径产生的。而法治,按照最朴素的解释,一是要有法,二是要有良法,三是要有良好的法的实行。法治这三要素中,前两个都属于立法的范畴,可见立法问题对法制和法治而言,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立法是法律运行的逻辑起点,它对于法律的运行具有基础性的影响。显然,公共财政的有效运行离不开一个健全的法律体系前提,而其最为基本的却要数宪法和财政法。

公共财政实质上是对政职能的定位,直接引起我国政府经济行为的变革,若没有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作为基础,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国现行《宪法》中大多是有关财政立法依据的原则规定,此外,对具体财政税收事项只作了一些零星的规定。尽管这些规定对公共财政建设具有最为重要的指导意义,但与财政立宪的期望还相去甚远,迫切需要完善。

宪法的有关规定毕竟更多是原则性的、宣示性的,公共财政只能更多地寄希望于财政法。财政法则无疑是支撑公共财政制度的基本骨架,理论上包括财政基本法、财政平衡法、财政预算法、财政支出法、财政收入法、财政监督法等六个方面,这与公共财政的基本内容是相一致的。从一定意义上说,财政法亦可以理解为法律化的公共财政。财政法的完善抑或健全应当涵盖公共财政的收入、支出和管理的全部内容,严格贯彻法定原则、法律保留原则和议会保留原则,摒弃现实生活中过多过滥的低层次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充实立法数量,提升立法质量,为法律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从而使公共财政的有效运行真正有法可依。需要确的是,财税法制度的运行,同私法制度的调整存在着交互影响。财税法作为高级法,其调整是以私法的调整为基础的。当然财政法制度的运行也同样与其它法律制度有着密切的关联,因而对于公共财政而言,对于法律的需求是健全的、完整意义上的法律体系,即法律体系的全部而不是部分。

(二)法律得到普遍遵从

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应当是良法之治,而与之相伴随的是法的良性运行。法律得到遵守是法治社会一个必不可少的普遍原则。不仅普通社会成员要遵守法律,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更应以身垂范。现代法治的精髓是官吏依法办事,接受法律的约束。政府官员所为必须与公布的法律相一致,这是因为公权力的行使往往会对公民、法人或社会组织的权利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果政府官员随意行使法律并未规定的权力,人们的消极自由及排除非正当权利的干涉的自由就不能得到保护。

对于公共财政而言律得到普遍遵从在内容上主要表现为,财政法律的自觉遵守、依法行政的贯彻落实、财政法律的正确适用、有效的财政法律监督,等等。而我国的财政法治建设在这些方面显得十分脆弱,财政法律意识的淡薄、财政行政权力的膨胀与肆虐、财政司法的缺失、法律监督的虚化等,都极大的削弱了财政民主原则、财政法定原则、财政健全原则、财政平等原则等财政法的基本原则的实效,进而严重影响了财政法律乃至整个法律体系的有效运行,甚至成为财政危机潜滋暗长的法律因素。

显然,我国公共财政的法治基础依然十分薄弱,而力图“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就应当从立法、守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等多方面不断的补实其所需要的法治基础,营建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这恰恰是我们研究视野所应当格外关注的。

经济学论文论文 第12篇

《经济学原理》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大师曼昆所著,记得这是第二次看这本书,本书总共有13篇,分为36个章节。在读完此书之后,感觉全书结构合理清晰,语言通俗易懂,曼昆教授将一些深奥的经济学理论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解释得很清楚。尤其是经济学十大原理,讲得出神入化,曼昆教授用语简单朴素,用简单的文字和简单的案例深刻的阐释了经济学中的十大原理,做到了用朴素的语言讲解深奥的知识,让人印象深刻。

同时,曼昆教授在此书中用重点讲解应用与政策,而正规经济理论则次之,这真正让读者领会到经济学的学以致用。本书主要讲解了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企业行为与消费者选择理论、长期经济增长与短期经济波动、以及宏观的经济政策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知识,让我学习到了很多经济方面的知识。

其实对于一个外行来说,我觉得本书的最大价值并不是有多少深奥的理论体系,而是在简单的语言中教会我们形成一种经济学思维。教会我们用经济学的知识去认识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要有经济意思,要把理论知识变成有价值的实际行动。

本书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做了大量的学习,因为有些知识的确似懂非懂。我相信这些知识对我以后的理财有很大的作用,肯定会受益终生。

经济学论文论文 第13篇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工程项目的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新时期,企业的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高质量的完成工程项目,另一方面是选择适合本企业的成本管理体制,从而为企业谋求更高的经济效益。

1、工程经济概述

工程经济其实就是将科学研究成果以及生产实践充分的运用到社会经济活动当中,从而满足广大民众的社会生活需求,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工程成本是整个工程经济的主体,是一项工程的总费用,这些费用中包括从拟定预算到实际投入的所有费用。根据具体形式的不同,可以将工程成本划分为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分别是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由此可见,若想实现工程项目的合理开展、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我们必须对其成本进行合理的控制。

2、工程项目管理中工程经济的应用现状

首先,没有对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和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有效的认识。主要原因在于,工程项目的质量直接由工程质量的优劣来决定,正因如此,我们一定不要将工程项目质量同项目成本分开来。各项目的管理人员在建设工程项目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充分的意识到成本之间的关系和成本的质量,导致在实际项目建设中过于重视成本,从而忽视了建筑项目的质量问题,质量问题没有符合标准就有可能增加企业的建设成本,还有可能给企业的形象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果企业难以在质量和成本中谋求平衡,则企业就会陷入发展的困境。其次,相关工作人员没有对工程经济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应当时时更新员工的理念,只有在先进理念的引导下,工程项目才能够得到有效的开展,但是,现阶段,我国工程项目的绝大多数管理者仍然在传统项目管理体制的引导下,对员工进行管理,这就极大的阻碍了我国工程项目建设的进一步开展,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再次,没有形成健全的工程经济成本管理体系。如果企业项目承包不到位,企业就没有办法形成科学管理体制,企业也就难以实现有效的发展。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发现,企业管理者应当建立权利、责任以及利益三者一体的管理体制,避免在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出现严重的不可抗力的事件时,管理者频繁的钻管理的漏洞。各部门全责不分明,相互推卸责任。最后,工期间和项目成本之间的矛盾没有协调好。工程项目的工期成本确保施工项目部合理运营的费用总和。工程项目工期目标是工程项目管理中最为主要的目标。按时完成合同工期,是施工单位信守承诺的一种表现。然而,为了能够在工期内完成项目工程建设,而忽视对项目成本的研究,则会导致项目成本的增加,极大的降低了企业的利益。

3、工程经济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首先,进一步加强对工程项目的科学管理。对工程项目进行管理应当进一步明确自身的目标,采取有效的办法,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逐步开展施工项目,促使工程项目向科学化、权责利明确化以及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之所以进行目标管理,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对施工质量、项目成本以及工程工期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因此,工程建设主体必须制定有效的控制目标。目标控制的有效方法包括企业上下整体化管理的方法、工程质量全面化管理等等。其次,应当将工程项目建筑成本和工期的关系协调好。施工项目的成本与工期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是,由于外在施工和自然环境的双重影响,或者企业内部人为造成的工期损失;二是,为保障按期交工,项目业务经理采用的各种相关费用。工程项目管理、施工设备购买的增加会直接导致项目总成本的进一步增加。正因如此,我们应当在合理的范围内,尽可能的将项目施工成本做到最低。最后,建设规范化工程项目管理制度。在吸取之前的经验教训的情况下,确保坚持方向的一致是工程项目管理的规范化的关键,从而极大的促进我国企业的发展。实现全面的绩效管理,创新科学的管理方法,对于工程项目管理成本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都在为建设工程项目而服务,让企业在从事经济活动过程中遵循既定标准、有法可依。

4、结语

现阶段,我国工程项目的市场管理日益激烈,导致施工项目普遍质量较低,因此,我们应当予以高度的重视。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加强对项目管理成本的控制,将工程项目的周期和建筑成本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并在此基础上建设规范化工程项目管理制度,多管齐下、多策并举,才能够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

经济学论文论文 第14篇

1、生产率冲击与经常项目失衡--基于新开放宏观经济学框架的研究

2、新开放宏观经济学框架下经济稳定的动态分析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税收结构优化研究--基于实验宏观经济学方法

4、对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分析

5、当代宏观经济学的分歧与融合

6、主流宏观经济学的“麻烦”能解决么?

7、美国金融负债产生的非生产性GDP--经济虚拟化和危机的宏观经济学

8、浅析宏观经济学中微观基础问题的若干问题

9、基于宏观经济学视角下产业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

10、对宏观经济学数学化的思考

11、罗默关于“宏观经济学困境”的困境--基于“理论三分法”的分析

12、休生养息与强筋健骨--卡莱斯基宏观经济学与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模式

13、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大国模型”--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演变

14、宏观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的影响分析

15、国际金融与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研究

16、中国货币之谜:假说

17、存量流量一致性模型原理方法的综述研究--后凯恩斯主义学派对宏观经济学的新探索

18、问题导向型的知识建构方案设计--以“宏观经济学”为例

19、宏观经济学的创新与调控方向的转变探讨

20、在常识的基础上重构宏观经济学

21、重建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

22、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危机与未来分析

23、贫困救济的宏观经济学思考--以英国《济贫法》为例

24、商品与信用:货币理论的两种本质观--兼论宏观经济学的重建

25、我国行为人认知特征与货币政策有效性--基于行为宏观经济学的分析

26、财经本科院校微

27、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对比与结合

28、当前宏观经济学的盲点

29、关于宏观经济学理论及其发展趋势的探讨

30、试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关系

31、重建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模型与估算--中国特色宏观经济学理论

32、宏观经济学中理论的应用

33、关于我国宏观经济学分析

34、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借鉴与启示

35、布兰查德对宏观经济学的贡献

36、20XX年岭南宏观经济学研讨会

37、浅谈宏观经济学的内在缺陷及科学方法论的构建

38、探究金融危机时期宏观经济学理论受到的威胁及反思

39、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团队简介

40、生态宏观经济学研究新进展

41、由诺贝尔奖看当前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42、宏观经济学重构发展的实证研究

43、对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一体化趋势的思考

44、从“宏观经济学的麻烦”看行为宏观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

45、宏观经济学中的消费与投资

46、贸易条件与经常项目的动态变化关系

47、反思宏观经济学区块链带来新启示

48、论微观、中观、宏观经济学

49、罗伯特·巴罗对宏观经济学的贡献

50、基于宏观经济学视角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经济学论文论文 第15篇

1、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研究进展

2、探析艺术品市场与社会经济的相互影响

3、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探讨

4、清末民国时期四川烟草业与地域社会经济初论

5、基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城市管理模式探究

6、社会经济发展与电力需求关联研究综述

7、社会经济发展中审计问责的内涵与实现途径

8、统计工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9、雾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治理对策--基于无锡地区的探索

10、我国房地产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

11、“营改增”对我国社会经济及企业的意义

12、浅析我国房地产行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3、新常态下信息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14、电子商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演进路径--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展开

15、新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城市经营的定位转变

16、干旱区耕地景观格局碎化特征及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分析

17、关于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系统影响的机理和途径的探讨

18、民航安全状况与社会经济指标关联分析

19、新媒体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简析

20、当代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困境与策略选择

21、四川藏区社会经济发展及财税扶持政策

22、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财务会计目标探究

23、河南省建设用地扩展的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基于STIRPAT模型

24、乌兰察布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耦合关系研究

25、在杭高校校区的三次扩张:驱动因素及其社会经济效应

26、论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共生关系

27、社会经济发展中审计风险及其防范研究

28、社会经济管理中部门内部审计的现状与思考

29、光电网新兴产业及社会经济融合创新发展

30、浅谈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1、易地扶贫搬迁在推动社会经济效益增长中的作用

32、不丹科达格帕石膏矿的社会经济效益及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33、喜德县退耕还林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分析

34、第一次“绿色革命”的社会经济影响

35、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6、人力资本投资如何影响社会经济增长

37、合肥市土地利用结构熵时序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联分析

38、浅谈港口投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宁波市为例

39、跨境电商税收新政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40、重庆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协调度研究

41、社会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的关系分析

4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经济制度的主要论述及其当代价值

43、基于社会经济因素的重庆主城区机动车增长预测研究

44、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视域下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思考

45、西安地铁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

46、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变量测度与思考--基于上海市社会经济数据的实证测度

47、关于城市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及对地方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

48、发挥经济统计职能优化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探究

49、浅析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50、流动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51、推进社会经济协调绿色发展

52、治出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53、大面积雾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抑制影响研究

54、四川省粮食产量变化与社会经济的相关性研究

55、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社会经济效应研究--以陇南山地为例

56、基于GIS的赣江源地区社会经济空间分异研究

57、核心互联网经济体将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核心驱动力

58、社会经济地位对环境认知与环境行为的影响

59、浅谈中国服饰文化产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60、博斯腾湖流域社会经济调控减污方案研究

经济学论文论文 第16篇

摘要:

本文结合西方经济学课程特点,基于民办学院学生特点的基础,分析了课堂实验教学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基于实验教学理念的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并以博弈论为例设计总结了课堂实验在教学改革的应用和注意事项。

关键词:

民办院校;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西方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家运用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与政府政策调节方面的理论来解决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充分使用等现实经济问题。该门课比较重视对相关数据模型的分析,而中国学生,特别是民办高校学生数学模型建立与分析能力较弱,为了提高学生该方面的能力,提高《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需要学生走进实验室,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和数学方法对有关数据进行预测与分析,从而提出可行性的政策建议。

一、民办类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现状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特点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一方面,它通过大量研究西方国家的经济现象或产生的矛盾,总结出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它还运用抽象分析法、建立数学模型等方式来分析现实经济问题;
另一方面,《西方经济学》中的理论对现实经济情况常常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在民办高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只采用讲授法,向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理论、公式、图形,却很少注重对学生运用相关理论分析现实经济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现实经济现象的能力较弱。

(二)民办高校学生特点

1.学习基础薄弱,知识接受上难度大

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相比,民办高校学生的高考成绩较低,主要原因为其学习习惯懒散、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西方经济学》主要是经管类专业开设的课程,学生多为文科生,其数学知识较弱,对定量分析不是很感兴趣,也不习惯理性思维与逻辑思维。

2.缺乏学习兴趣,常常“知难而退”

《西方经济学》中有大量理论性、逻辑性知识,而学生往往对逻辑性学习内容不感兴趣,例如,在介绍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相关概念时,学生比较感兴趣,但学到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的决定时便失去兴趣,不是很专注地听课。另外,一些学生认为如果不考研,学习该门课意义不大,故他们只要保证考试能够通过即可,学习动力不足。

3.思维活跃、实践能力强

民办高校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其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和社会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在讲课过程中,如果将经济理论与学生熟知的经济现象相联系,学生往往会发表独到的见解。针对此种现象,许多教师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实验教学就是其中非常普遍且有较好教学效果的一种。

二、《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实验的内涵与意义

《西方经济学》中的教学实验是根据相关经济学原理,对现实经济现象进行模拟,设定特定场景,通过让学生扮演生产者、消费者等角色,从事相关经济活动,从而促使学生主动进行独立思考、做出一定决策,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自体验特定场景中的特定角色,亲自进行解读经济现象、数据分析与整理、做出经济决策、分析决策所产生的结果等,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了相关的分析方法,还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创新能力。

三、《西方经济学》实验教学步骤

(一)实验准备

需要进行两方面准备,一方面,教师需要在实验课前详细讲解此次实验所涉及的理论知识,使学生明确实验中所运用到的理论知识;
另一方面,准备好此次实验所涉及的相关实验资料。

(二)实验过程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实验多为学生在模拟市场中进行自由交易,从而得到相关实验结果。在实施过程中,首先,教师宣布实验规则、解释需要注意的问题,然后学生按照规则进行操作。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观察并指导,提醒学生遵守实验规则,做好相关数据、结果的记录。

(三)实验总结

实验结束阶段,教师需对本次实验进行点评、总结,重点分析前期预测与实验结果中存在差异的地方,找出差异的大小及产生的原因,并指导学生分析自己的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四、博弈论课堂实验教学运用

《西方经济学》中“博弈论”非常重要,其比较注重逻辑与数学的推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尤其是民办高校授课过程中,难度较大。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该知识的兴趣,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博弈实验:

(一)协调博弈实验

许多现实经济问题中都会涉及协调博弈实验,该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合作的困难、给各位参与人可能增加的福利。该实验是采用分组抽取扑克牌的形式,在实验前,先将学生分为两组,两组中各选一名学生作为“囚徒”,每位学生可拿到两张扑克牌,一张为红色(红桃或方片),一张为黑色(梅花或黑桃),然后进行配对。实验规则为:配对过程中,倘若都是红色,每位学生获得3分;
倘若都是黑色,每位学生获得2分,倘若一张红色、一张黑色,出红牌的学生不得分,出黑牌的学生得5分,每轮结束后,学生记录自己的得分,实验进行若干轮,教师决定具体在哪一轮宣布结束,结束时得分最多者获胜。另外,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两组学生之间不能进行任何方面的交流。通过该实验,可以让学生亲自体验“囚徒困境”,加深对“囚徒困境”现象的理解,从而更对深刻地理解、掌握相关推理过程及推理结果。

(二)选美博弈实验

选美博弈实验是通过不断测量重复,删除较劣策略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在博弈过程中是否具备完全理性。实验具体规则为:首先,教师要求全班学生在[0,100]中任选一个数字。然后,将学生所选的数值进行平均,得出平均数,最后,将平均数乘以2/3得出一个数值,该数值与哪位学生选择的数越接近,该学生就获胜。此实验进行若干轮,每次实验后,及时进行分析、总结,及时更新自己的选择策略,然后进行下一轮实验。一般情况下,学生有以下两种思维:一种是最大平均数思维;
另一种是随机平均数思维。游戏一直循环下去,直到所有人都选择了0,得到了纳什均衡,即每个人都取得了胜利,并且没有意愿再去改变猜测的结果。

(三)最后通碟博弈实验

该实验主要用于检验人们对不公平的反应。实验规则为: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两人,一名提议者,一名响应者,给每组学生一笔钱,提议者思考如何分这笔钱,并提出分配方案,接受者有权接受或拒绝提议者提出的方案。如果选择接受,则二名同学按照方案获得约定的金额。如果选择拒绝,则他们都无法从中获益。根据完全理性假设,提议者按最小出价份额出价,响应者也会选择接受,因为响应者知道选择永远都比拒绝好,选择至少可以获得一些,拒绝将会一无所获。但现实生活中,均衡的出价显然是不公平的,只有当给响应者分配足够资源时,方案才能通过。在准备采用上述实验时,教师需要注意每个实验实施的时间点,在讲解完相关理论后及时插入实验,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具体开展实验前,教师需要对该实验的目的、规则进行清晰地解释,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地引导、提醒其注意规则与其他事项,实验结束后,给学生适当的鼓励、调动其积极性,并提醒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当然,《西方经济学》课程还可设计出其他有意义的实验,如柠檬实验、通货膨胀实验等,这些实验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经济学原理。

总结

现有《西方经济学》所采用的讲授法虽然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节,学生学习兴趣不足。而实施课堂实验教学,通过对现实经济社会进行模拟,能促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有利于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经济学论文论文 第17篇

摘要:在收入不变的前提下,企业可以通过降低费用成本和纳税支出来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国内大部分企业存在纳税筹划专业水平低,轻视纳税筹划的重要性,忽视纳税筹划中可能遇到的风险等问题,所以,企业应该重视纳税筹划,加强人才培养,合理规避风险,建立纳税绩效评价,使纳税筹划和财务管理目标相一致。

关键词:企业;
纳税筹划;
财务管理;
增值税;
所得税

企业是我国的市场主体,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就业机会创造、市场机制的形成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形势下,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劳动力、资金、原材料以及土地和资源环境成本的不断增高,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有所提高。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企业不得不通过降低成本费用和税收来提升企业的利润空间和生存空间。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务部门有权对企业和公民征收税金,而企业和公民也有义务依法进行纳税。作为企业成本费用的一个主要构成成分,税金缴纳的额度对企业会计收益和经营目标的实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企业的利润=收入—成本—税收,所以,在收入不变的前提下,企业可以通过降低费用成本和税收支出来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另外,国家的税收政策在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间有着很大的差异,这就使得企业进行事先的纳税筹划成为可能。

一、纳税筹划的特点及意义

纳税筹划这一概念起源于西方。早在19世纪中叶,在意大利,已经有税务专家为纳税人提供纳税筹划业务。如今,在西方发达国家纳税筹划已经非常普及。但是,在国内,纳税筹划还属于新生事物,很多人对这个概念并不是十分了解。纳税筹划就是企业根据其生产经营情况,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对其财务管理中的涉税业务进行预先的策划安排,设计出相应的纳税方案,从而达到减轻税负,提高经营利润的目的。

二、纳税筹划的特点

纳税筹划是纳税人为了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进行的财务管理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1、政策性是纳税筹划进行的前提。即企业要在国家税法许可的范围内进行纳税筹划。根据国家税法规定,执法人员必须依法对经营单位进行征税,而企业也必须依税法缴纳其应该担负的税收款项。企业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设计不同的纳税方案,达到减少其税收负担的目的。

2、目的性是纳税筹划进行的动机。企业经营一方面需要提高生产效益来增加收入,另一方面也可降低生产成本,减轻税负,从而增加生产利润率。纳税筹划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设计合理合法的纳税方案,节约企业税收负担,降低企业的营销成本,取得投资成本优势,实现利润最大化。

3、设计性是纳税筹划进行的保证。企业的纳税行为发生在其生产经营之中,比如在净收益分配完成后,企业要向税务部门缴纳所得税,正是由于纳税行为的这种滞后性使得企业的纳税筹划成为了可能。对企业征收税款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国家有权对不同企业的税基、税率做出相应的调整,规范企业的纳税行为。纳税人可以在知悉国家税收政策和税率基数的前提下,对本企业的纳税方案进行合理设计,比较不同方案的税负额度,选择对企业整体效益最有利的方案。

4、地域性为某些企业提供了纳税筹划的优势。纳税筹划能否顺利进行,达到减少税赋的目的,与纳税企业所在地区的税收政策有一定的关系。国家的税收政策,尤其是某些税收优惠政策有着区域性的差异,这就使得同一类型企业可能因为所处地区不同,其所能适用的纳税筹划方案也不同。

三、纳税筹划的意义

企业生产经营的目的是为了盈利,为了降低经营成本,减轻税负,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对企业的涉税业务进行科学合理的纳税筹划,有着对国家负责,对企业有利的双重意义:

1、提高企业的纳税积极性。纳税筹划是企业积极纳税的一种表现,企业只有正确认识依法纳税对国家和企业的重要性,并正确理解国家的有关税收法律,才能自觉依法纳税。企业在其生产经营中依法建立完整的、规范的财务会计账证表,并对涉税业务进行正确的会计处理,这是企业纳税筹划操作的必要准备。同时,企业具备了依法纳税的意识,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依法纳税,合理节税,可以有效抑制偷税、漏税和逃税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经济学论文论文 第18篇

我国是传统的农牧业大国,农牧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出现了农牧业经济加速下滑的趋势。为了保障粮食、肉蛋奶等农畜产品市场有效供给能力,为了促进农畜产品主产区农牧业经济的发展,政府必须尽快制定长效机制,加大“三农三牧”投入力度,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强化了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应对公共财政强农惠农力度不足等阻碍农牧业经济发展的因素,使我国农牧业步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良性发展轨道。

一、公共财政支持农牧业经济发展现存的问题

(一)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牧业经济了出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公共财政强农惠农力度呈逐年加大的趋势,但依然杯水车薪,资金紧缺问题仍然是农牧业经济发展的一大诟病。从资金结构来看,经济下滑是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的罪魁祸首。企业经营利润下滑会带来财政税收的不足,财政资金紧缺就会压缩其它各行各业(包括农牧业)来补给国有企业及相关领域发展,从而造成了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从农牧业投入管理来看,分税制体系不完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职责划分不清晰,都希望搞好农牧业,但都不希望过多投入,从而造成财政强农惠农资金的不足。

(二)公共财政强农惠农结构不合理

公共财政支持重视农生畜产、流通储备,轻视农牧业科技、农村牧区教育,这样在短期内有显著成效,但农牧业科技、农村牧区教育是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本,较少重视必然陷入“增加产量—卖难—减少产量—政策刺激—增加产量”的恶性循环。《农业法》规定对农业领域投入不得低于财政支出总额的10%,农业领域财政支出增速不得低于当年财政支出增速。然而事实上这两项指标很难达到,加之农村牧区土地、草原无法变现价值,农牧民缺少投入农牧业生产的资金,进而不利于农牧民创收。公共财政补贴标准低、公共财政补贴不全面,进一步降低了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

(三)农牧业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

农牧业科研管理体系出现严重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农牧业科研单位学科单一,专业水平低且多学科交叉项目少之又少。我国农牧业科技单位虽然很多,但各个科研机构及院校处于自我封闭状态,很少与外界交流,导致农牧业科技无法大幅度提高。在一些关键领域,科研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少有自主知识产权,不能形成品牌优势。农牧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不理想,一些科研成果徒有其名,不能很好地为农牧民所用来增加农畜产品产量和质量。农牧业科技人才大部分集中在省部办的农牧业院校和科研单位,旗县市、苏木乡镇少得可怜,不利于农牧业生产规模扩大。

二、公共财政支持农牧业经济发展长效机制的建立

(一)坚持政府引导,强化政策扶持

政府不可能长期拨付大量资金用于农牧业发展,因为这样会给公共财政带来巨大压力,得不偿失。最好的办法是由政府来牵头,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牧业领域。农牧业自然风险特点及市场风险特点,使很多社会投资望而却步,因此政府要作为投入主体,制定一系列的引导政策和措施,使社会资金投入其中,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具体来讲,政府可制定以下策略:以规模种植和规模养殖为主攻方向,出台优惠政策进行重点扶持;着力培养农牧业龙头企业,促进农牧产业发展“产业链”建设,尽快发挥龙头企业拉动作用。与此同时,应探索建立企业和农牧户的利益联结、风险共担机制,互惠互利,切实实现双赢。对于社会效益显著而收入微薄的项目,政府给予财政或贷款贴息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对于风险较大的农牧业项目,建设初期由政府出资,待项目成功后再向社会进行转让。对于农牧产品加工等二、三产业,政府可以考虑减税政策,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促进农牧业良性发展。

(二)加大科技投入,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技术进步是保持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目前,发达国家农牧业科技贡献率高达70%以上,而我国则低于50%,其中科技实力不足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科技推广不足,农牧业转化率较低。因此,针对这一情况,公共财政必须加大对农牧业科技研究及推广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对一些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生物工程研究给予充足的资金支持。在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支持抓好从生产到管理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加大对农畜产品生产原产地和主要流通市场渠道抽样检查检测,农药、化肥、兽药、饲料等投入品管理,畜禽屠宰等环节监督检查,以及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在政策方面,对一些农牧业科技项目实施贴息贷款或税收减免,甚至组建政府行为的投资公司,专门针对科研产业进行投资,从而实现政府对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宏观调控。

(三)完善农牧业投入管理体制

加强对农牧业公共财政支出项目的管理,提高农牧业公共财政支出效率。在预算编制方面,公共财政部门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提前谋划,积极主动与农口部门沟通协调,将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做细、做实,减少部门代编预算;做好项目规划、评估评审和可行性论证等基础工作,提高项目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强化预算编制与执行挂钩机制。在监管方面,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市场化、现代化的监管模式,运用电子信息技术进行非现场监管,以提高防范农牧业风险的快速反应能力。建立科学的监督约束机制,政府组建专门的审查小组,定期对公共财政资金支出进行审查,确保公共财政支出合理合法。大力调整农牧业支出结构,降低损失和不必要的成本,提高农牧业公共财政支出效益。

(四)加快农牧业科技创新,注重农牧业人才培养

农牧业科技创新水平及农牧业科技人才多寡是一个国家农牧业发展的标志。首先,提高农牧业科研建设水平。不断加大农牧业技术推广及科研体制的财政支持力度;组织实施一批重点科技项目,引领农牧业科技发展,促进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形成全新的农牧业科技创新体系。其次,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构建现代农牧业人才支撑体系。人才在任何领域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牧业人才是推动农牧业经济发展的基石,加大农牧业人才培养力度,才能构建现代农牧业人才支撑体系。鼓励各大农牧业院校及农牧业科研机构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为农牧业人才支撑体系提供必要的支撑;采取多元化教育培训模式,鼓励农牧民参加培训,提高农牧业生产思想意识,提高种植、养殖科技含量,促进农牧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三、结束语

公共财政强农惠农是促进农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但还应尽量使农牧业经济市场化、现代化,通过改革农牧业经济体制,更好地促进农牧业经济发展。

经济学论文论文 第19篇

时光流逝,不经意间已在安徽财经大学求学了六年半,现在回想起来,一切恍如昨日。还清楚的记得第一天到安财的情景,从此就与安财结下六年半的缘分。四年本科与一年研究生时间就读于西校区,余下一年半研究生时间就读于东校区,对两个校区均充满了难以割舍的情怀。本科时光充满了青涩与欢乐,研究生阶段充满了隐忍与坚定。在这两年半的时间里,不断的充实自己,磨练自己,使得自己变得更加稳重、自信。

首先,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xxx教授。研究生阶段,xx老师一直给予我学习上的悉心指导和生活上的极大关怀。在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从最初的选题到论文的反复修改直至论文的最终完成,xx老师为我细心讲解、严格把关,及时解决我遇到的难题和困境。xx老师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令我敬佩,值得我用一生来学习。毕业在即,谨向敬爱的xx老师致以最真诚的感谢和最衷心的祝福。

此外,我还要衷心感谢在我读研期间的各位授课老师。感谢各位老师的关心和帮助,衷心地祝福他们事事顺利。同时,我要感谢我的同学们,与他们的相识和相知是缘分,感谢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的"关心和帮助。

两年半的同窗情是我一生最美好的回忆,真心地祝愿他们前程似锦,愿我们的友谊能够天长地久。

还要谢谢一直默默支持我的家人和朋友,他们对我的关怀、鼓励和理解是我勇往直前的动力。祝愿你们身体健康,永远幸福最后,我要向在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评议和参与论文答辩的各位老师表示感谢。

经济学论文论文 第20篇

当这篇论文完成的时候意味着我的学习生涯即将结束。回想这段时光,我首先感谢的是我研究生导师冼教授,他渊博的知识、崇高的品德、严谨的治学态度、诲人不倦的精神使我受益终生。

本文的写作从选题的确定到研究框架的搭建、各章节的设计、安排教授老师都不厌其烦的提供了悉心的指导,在论文完成之际我心存感激。三年的生活冼教授从学习、研究上严格要求,对我予以关注与帮助。其次我要感谢各位老师,大学为我提供的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及各位老师从学术、做人方面的教诲使我不断的进步与提高。

我还要感谢我的父母、哥哥和姐姐,感谢父母对我求学的无私的支持,对我不尽的牵挂,使我得以安心的完成学业,也感谢他们对我外地工作的鼓励与支持。我会将在南开的所学积极的运用到工作之中,而学校严谨的学风、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也会在我工作中继续感染、激励我。

谢谢老师们、谢谢父母兄弟、谢谢同事朋友,谢谢所有关心帮助过我的人,谢谢你们!

经济学论文论文 第21篇

1、 河长制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2、 中国博士后制度演进中的路径依赖及其突破——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分析视角

3、 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版权制度与版权经济的关联分析

4、 曹家巷自治改造协商机制的新制度经济学解析

5、 物权法、合同法与竞争法:新制度经济学的解释

6、 新制度经济学视域下的教育制度创新问题

7、 宏观制度经济学导论——泛函原型、量化理性与分布效用分析

8、 区域性金融改革的制度变迁: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

9、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10、 农村一户多宅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11、 刑讯逼供及其异化的规制研究——制度经济学的分析径路

12、 文献阅读法在制度经济学研究生课程中的应用

13、 我国自来水行业价格管制研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分析

14、 新制度经济学对中国经济体制的影响

15、 我国反贫困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16、 高校科研道德不端行为产生机制及对策研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

17、 案例式教学在制度经济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18、 我国消费有效供给不足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基于制度经济学视角

19、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公共事业单位管理

20、 重庆地票制度研究——基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

21、 新制度经济学下城市群形成与演进机理分析框架研究

22、 城乡居民医保统筹制度分析——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研究视角

23、 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下信用信息范围法治化研究

24、 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25、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理论框架分析

26、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国地税合作长效机制研究

27、 对粮食流通制度改革的制度经济学探讨

28、 精准扶贫的新制度经济学探析

29、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农村精准扶贫中边缘化群体的寻租现象分析

30、 宏观制度经济学论纲

31、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分析

32、 “济莱协作区”的制度经济学角度解读

33、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农地制度变迁:回顾与展望

34、 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阻碍——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

35、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国防专利运营制度研究

36、 新制度经济学对劳动力市场理论的影响分析

37、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变迁机理分析——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

38、 西方新制度重农主义经济学的流派兴起与实验方法——兼论中国农业制度经济学实验的研究生培养范式

39、 制度经济学视角下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

40、 《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评介

41、 高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经济学阐释

42、 应用型高校教师去企业实践的校方制度建构——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

43、 中国农村耕地保护的新制度经济学探讨

44、 促进我国青年创业的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分析——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

45、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学前教育投资制度研究

46、 南沙自贸区通关模式研究——基于制度经济学的分析

47、 安徽农业“大包干”的制度经济学分析及其现实启示

48、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我国高校外部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9、 中国农村耕地保护的新制度经济学探讨

50、 探究式教学在制度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经济学论文论文 第22篇

1引言

计量经济学涵盖了数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等学科中的相关知识,不同于其他本科核心必修课程,它对实验和实践教学内容有更为突出的强调,也是经管类专业所有开设课程中学习和教学难度最大的一门课程之一。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根据任教计量经济学课程所积累的经验,以甘肃政法学院为例,在深入分析本科生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提高该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2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先修知识的衔接问题

计量经济学家福瑞希指出,计量经济学可以看成是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的结合。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应该在先修知识的学习中打下良好基础,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线性代数、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然而,我校的国贸专业基本都是文科生源的学生,数学功底薄弱,对上述知识的掌握情况不是很好,导致学生对教材中出现的众多数学推导避之不及,出现畏难情绪。另有部分学生由于国际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经济学基础课程中理解不够,掌握不深,导致对于计量经济学中模型的经济学原理不能很好领悟,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学生对于计量经济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的理解。另一方面,是与先修课程内容的衔接问题。由于该专业的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是由其他院系的教师来任教的,而计量经济学是由我院的教师任教,由于相关任课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一些先行课程讲授难度和讲授内容难以与计量经济学讲授内容很好的衔接。

2.2实验教学环节薄弱

现在我校已经具备开展实验教学的硬件条件,有可以供学生使用的实验室及电脑相关设备,但软件建设不到位,目前尚缺乏可供计量经济学实验的相关软件。每次实验课时都需要学生自己从网上下载破解版的相关软件,临时安装的机子上进行相关的操作练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教师对实验教学过程中实时可控性也得不到保证。教师需要对学生在实验室计算终端的操作进行实时指导,布置实验内容和任务,下达操作指令,提供必要的帮助与提示,同时,在实验室计算机保持联网的状态下,学生在浏览查找数据时可能因其他信息干扰而进行与课程无关的操作活动,所以教师也需要对学生在实验课期间的行动有所监控,而目前我校实验室还不具备实现实时可控的条件。

2.3课程考核方式不完善

课程考核方式是课程学习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与学的有效手段。我校的计量经济学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占10%、期中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7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不能很好地检验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同时,考试毕竟受到时间的限制,而且考核相对不是很全面,例如不能锻炼学生的数据搜集能力、文献检索能力。

3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措施

3.1夯实先行课的知识

首先是进一步夯实学生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这有助于增强学生应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可以为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建立,以及模型结果的分析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是夯实微积分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统计学等课程的知识。主要是通过与相关的授课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提高这些课程的讲授难度和扩大讲授范围,以满足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需要。

3.2加强实验课环节

完善实验室软硬件建设,提高实验室的完整性、配套性。在此基础上应该加强实验课教学环节,并结合实际的案例分析加以强化。课堂教学部分建议将2/3学时用于讲授理论和方法,剩余1/3学时讲授相关的方法在软件上的实现,即在课堂上同步完成软件教学,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对学生有“即学即用”的感觉,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理论学习效果更好。

3.3完善考核机制

全部课堂内容讲授完毕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选题进行一次综合性的上机实习,结果形成课程论文,包括选题背景、理论依据、变量选择、数据的处理、模型的设定、模型的优化和估计,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提升运用计量模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论文的水平作为学生最终课程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学论文论文 第23篇

工程经济学是在总结我国经济建设实践经验、广泛吸收相关学科和国外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工程经济学是工程科学与经济科学的交义学科,着重研究工程与经济的相互关系,谋求工程与经济的最佳结合。它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各种成本效益分析方法为手段,为有效实现社会经济活动提供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决策方法。因此,工程经济学在国民经济的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就本门课程的实用性而言,工程经济学贯穿于企业工程项目评估、项目决策、资金筹集、资金投放和资金控制等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工程经济学运用的好坏直接事关房地产开发公司、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成败。所以对于现代房地产开发公司、建筑施工企业而言,不仅需要大量能够从事造价预算专业实作、内部理财业务的专业技术人才,而且希望这些人才具有更高的素质和技能,能够为企业的战略决策做出贡献,例如项目投资可行性分析、工程项目投资风险规避、价值工程的实践与应用等方面。

但是从具体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评价来看,特别是在大学近年连续扩招的情形下,由于学生的专业认知、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更加之专业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能力、授课内容、实践训练上的参差不齐,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后的认知、实效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为此,从明确课程的教学性质、任务、目标;突出重点难点教学内容、选编好特色教材和强化教学组织监督措施、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等方面着手,才能全而提升工程经济学教学实效并大幅提升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1、明确课程的教学目的、性质、任务和要求

1)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来设定课程的目的、性质和任务。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投融资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评价工程项目时,不仅仅注重其技术的可行性与先进性,而且更注重经济上的效益性和社会的公益性,并逐步突出工程项目软环境指标的研究,诸如经济效果、社会效果、生态环保、人文传承等。在此发展趋势下,为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相关人才的需要,提高理工科院校学生对工程项目的经济分析意识和技能,特为工程造价、工程管理等专业开设本课程并成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因此,明确了工程经济学的这一教学目的、性质,就明确了本课程的任务。

2)根据课程的目的、性质和任务设定教学要求。明确了工程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性质和任务后,考虑我省及学生的实情,即可确定课程的教学要求为:通过工程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训教学,让学生了解基于工程经济学的应用价值和目的,为使工程造价、工程管理、工民建筑、土木结构、建筑环境、城乡规划类等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能较好地满足企业的要求,做到“学以致用、能用、够用、好用”,从整体上通过“工程经济学”的教学和实践使学生能够了解、掌握工程经济学在房地产开发公司、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预测、组织、协调、分析和控制的方法及原理,并在生产方向、规模和质量水平既定的情况下,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和能力。

2、明确和突出本课程的重点、难点并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及考核办法

1)明确并突出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明确本课程的重点有助于在教学进程中突出重点,抓住实践性和实用性的内容进行教学,从而大幅提升工程经济学教学实效。依据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性质和特点,教学重点有:折旧的计算、资金的时间价值原理、工程项目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计算、财务评价基本报表的编制、投资多方案间的比选方法、不确定性分析方法、价值工程原理。根据历届不同层次和专业学生的反馈及本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教学难点有: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运用、资金等值计算公式的运用、动态评价指标的计算、财务评价基本报表的编制、互斥方案的比选、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的运用、功能评价方法。

2)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手段及考核办法。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手段,是提高工程经济学教学实效的根本。例如针对学生实际理解力较弱、数学基础较差、缺乏实作经验等薄弱环节,可以采用随处可见的经济生活小常识“生活案例教学法”和“图示法”等双管齐下,可取到形象、生动、直观的现场教学气氛,让学生记忆深刻、收效良好。至于对学生的本门课程考核办法,根据工程经济学的性质、要求、目标和特点,期末考试暂定为闭卷考试,学生总评成绩根据平时表现、期中测试、实训教学作品(案例)及期末测试四部分成绩综合给出。具体占总成绩(百分制)的比例为:10: 10: 30(或40):50 (或40)。根据工程经济学所讲不同内容的特点,采用理论讲授、课堂讨论、习题课、案例教学、施工工地现场教学、实训指导等不同形式的多种多样教学方法。

3、明确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监控和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3. 1教学改革建设目标

从七个方面来建设:改变单纯依靠“多媒体”教学工具模式,适当加强板书;适当加强自学和讨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广泛采用启发、讨论、学生展示、课堂讲评和案例教学方式;突出专题讲座和实地考察;改革成绩评定和考核方式方法。突出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增加教学课时总数,并大幅加大实践、实训环节课时。

3. 2教学质量监控建设目标

从五个方面来建设:建立健全教学检查制度。在学期初、学期中、考试周三个关键阶段组织教学检查和考试巡视,同时不定期检查;建立健全学生信息员制度。教学信息员通过“学生信息员管理系统”及时反馈教学执行情况及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健全课程负责人听课制度;在教学期间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教学一线的情况;建立健全学生评教制度;组织全体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学生通过教学评价网进行网上评教;建立健全教学事故追究制度。对于因教师、教学辅助人员、教学管理人员等由于责任心不强等原因造成不良影响的,依据相关规定严肃处理。

3. 3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3. 3. 1总体思路

鉴于工程经济学教学目标、任务和特点,为保证全而提升教学实效,就要以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勇于创新,整体素质优良的工程经济学教师队伍为目标。

3. 3. 2具体目标

从五个方面来加以建设:以老带新,以课程负责人为骨干;全部达到硕士以上学历;高级职称比例达到50%以上;培养1名科研型高级工程经济学实验教师;聘请本专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高级工程师为客座教授。

3. 3. 3具体措施

拟采取七个具体措施来强化:进一步提高主讲教师的专业和教学水平。转变观念,适应高等教育的要求,鼓励中青年教师提高学历,拓宽知识;提高工程经济学实验教师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探讨工程经济学教学方法。本课程实训主要采用两种组织形式: 独立实验和小组实验。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在实施阶段略有不同;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相关科研、实践活动。力争实现每年1项-2项校级及校级以上的科研、实践项目;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满堂灌”方式,广泛采用启发、讨论、学生展示、课堂讲评和案例教学方式;突出专题讲座和实地考察:针对有些实践性比较强的内容,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请项目或公司的专业人员做报告,带领学生到实地考察并与有关人员座谈;改革成绩评定和考核方式方法。突出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在成绩考评中之地位。

4、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养

4.1实训的意义和组织

为强化学生工程经济学教学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幅提升工程经济学教学的综合实效,本课程主要采用两种实践组织形式:独立实验和小组实验。即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实训教学,并在实施阶段其组织形式略有不同。具体做法是拿出占本门课程总学时的30 %-40%运用于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具体进行实践性教学环节中,适当加强自学和讨论:对于非重点难点和描述性内容多要求学生通过网络课件、资料阅读和习题完成,自学效果通过讨论、提问、批改作业等方式予以检查;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鼓励学生在老师带领下从事参加课题研究、实践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独立实验要求学生设计、制作“工程经济学作品(案例)集”。作品(案例)集是要求学生个人单独完成实践性极强的综合性作业,学生个人完成以后,再进行小组实训。

4. 2实训的组织方式和内容

实训的组织方式通过个人和小组两种方式来进行。个人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进行个人专业能力的提升:1)描述、建立或解决一个来自你自身所学学科的工程经济学问题(例如建筑工程或电气工程);运用软件计算课后习题,并给出答案。2)阐明每个问题都考查了哪一个知识点;收集可以阐明工程经济学某些方面知识的数据、资料、照片或图表,并在这些数据、资料、照片和图上写上标题等说明性文宇、训一算分析过程和列示简要评价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小组实训内容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进行:

1)根据教师布置的投资项目实例完成财务分析模型和经济分析模型的建立;

2)选择一个社会上或校园中的工程项目或工程经济问题,对一个或多个有建议的解决方案应用工程经济分析;

3)小组实验完成的实验内容时间安排上,一部分实验在课堂上做,一部分实验由学生自己在课后独立完成。实验作业实行电子版提交,并由指导教师或外聘工程师给出论证评价并计入本门课程综合评价成绩。

推荐访问: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论文23篇 经济学论文论文(推荐23篇) 经济学论文大全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