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源文秘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虎年春节手抄报21篇【精选推荐】

时间:2023-07-07 20:00:07 来源:网友投稿

虎年春节手抄报第2篇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虎年春节手抄报21篇,供大家参考。

虎年春节手抄报21篇

虎年春节手抄报 第2篇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

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中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中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中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办年货

中国的家庭过年前要购买大量的“年货”,春联,福字,新衣服,过年期间的食品(过年市场多不开门)。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与过去相比,中国人办年货的方式变得更加现代,不拘泥于传统。

虎年春节手抄报 第3篇

1、“抓”一把快乐,“采”一串幸福,“摘”一颗富贵,“捏”一个幸运,“手舞足蹈”送你,表示对你春节最美好的祝福。祝你春节快乐,永远开心!

2、太平盛世长命百岁,身体健康光明前途。

3、祝你在新的一年里事业正当午,身体壮如虎,金钱不胜数,干活不辛苦,悠闲像老鼠,浪漫似乐谱,快乐莫你属。

4、新的一年送欣喜,恭喜发财送给你,吉祥如意伴随你,信服快乐紧跟你,平安健康喜欢你,我们大家祝福你、_年快乐!

5、春节到处乐洋洋,祝福短信到身旁,心意情意都献上,愿您接纳永收藏,愿您事业财源广,愿您暖和体安康,愿您烦恼忧愁散,愿您春节安康!

6、过去的个黑黑白白,有一个秘密我一直藏着,我决定伺机行动,终于新年的那刻即将来临,我想对你说出心中的秘密:兄弟,咱穷了!

7、新年到,福气到,新年发财好运到,天天开心是王道,财神追你到处跑,老婆听话又乖巧,家庭和睦乐逍遥,祝你新年热闹,新年美妙!

8、新年的钟声响,新年的脚步迈,祝新年的钟声,敲响你心中快乐的音符,幸运与平安,如春天的脚步紧紧相随!春华秋实,我永远与你同在!新年快乐!

9、我负责导演一出新年的喜剧,我用开心当场记,用快乐当剧务,用幸福当摄影,用如意来照明,男主角是我,女主角是你,剧名是:祝你新年幸福如意!

10、愿年有的好梦依偎着你、入睡甜甜、醒来成真、愿所有的财运笼罩着你、日出遇贵、日落见财、愿所有的吉星呵护着你、时时吉祥、岁岁平安!

11、春节的钟声即将响起,深深的思念已经传递,暖暖的问候藏在心底,真心的祝愿全部送给你。预祝你春节快乐,万事如意,财运滚滚,一生平安!

12、有钱无钱,只要开心就行,有房无房,只要快乐就行,有车无车,只要幸福就行,有权无权,只要平安就行。愿你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幸幸福福。

13、给昨天画上圆满的句号,微笑着走向美好的明天。哪怕前面有无数险滩,只要心中有坚定的信念,必然会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春节到了,愿你快乐,幸福平安!

14、陈年老友,恭喜发财!出门在外,岁岁平安!常回家看看,生活更甜甜!

15、曾经再美丽的时光也走不过时间的侵袭,曾经再激烈的争吵也抵不过距离的阻隔,所有的快乐,所有的争吵,都已不再,但是唯有我对你的真情还在,唯有我对你的祝福不变!

16、新的一年开始,愿好事接二连三,心情四季如春,生活五颜六色、七彩缤纷,偶尔“八”点小财,烦恼抛到九霄云外,请接受我十心十意的祝福:春节快乐!

17、过新年了,愿你春节笑哈哈,放松去玩耍;唱唱大鼓戏,开心笑哈哈;幸福在心间,笑容脸上挂;打打扑克牌,也来赢几把;朋友来联络,问候发一发!

18、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春节来到,新春伊始,祝愿朋友:燃希望之火,保一腔热情;树远大目标,增一股动力;立坚定信念,创一番事业;持平和心态,守一生幸福!

19、愿你命运如桃花,财运如浪花,爱情如玫瑰花,生活如幸福花,拍拖如牵牛花,事业如攀藤花,有钱不要乱花,发财要一起花。

20、新年马上到,祝你步步高,一手拿红包,一手金元宝,一路喜洋洋,一身福气罩,好事行千里,幸福万年长。

21、当流星恋上大地不惜陨落,只为那片刻亲近;当行云爱上流水,不惜下坠,只为一解相思情;当俺念起你,不惜一毛钱,只为了告诉你:小P孩,新年快乐快乐!

22、春节你方会猛刮金钱风,狠淋钞票雨,狂下金雹银雹,结钻石冰,长翡翠树,挂珍珠霜,生玛瑙果,小心挨砸,新春万福!

23、不许动!举起手来,认识的站左边,不认识的站右边,想笑的站中间。说你呢!快放下手机,双手抱头墙站好,仔细给我听着:祝你新年快乐。

24、红红的灯笼高高挂,满满的吉祥冉冉升,香香的饺子裹幸福,诚诚的祝福传安康,新春到,愿你福禄双全,合家美满,新春愉快!

25、听,钟声是我的问候,歌声是我的祝福;看,雪花是我的贺卡,清风是我的拥抱,快乐是我的礼物!统统都送给你,祝你新年快乐!

26、阳光红灿灿,对联喜盈盈,人儿笑甜甜,春节乐融融,祝福美滋滋。衷心祝愿你新的一年:钱包鼓鼓鼓,身体棒棒棒,朋友铁铁铁,前程旺旺旺,生活美美美!

27、朋友,一定不要做名人哦!因为名人就是出名前别人不知道他是谁,出名后他不知道自己是谁;就是从人变成一个畜生;所以别做名人,新年到了,祝福你新年快乐!

28、你沉默时的美丽让我忘乎所以,你翻腾时的灵动让我飘飘欲仙,你静静的在我面前时让我垂涎三尺——啊,春节我一定要吃喷香的烀猪蹄!

29、春,乐呵呵地来了!且看您:眉宇溢春舍,发际绽春华;精神媲春晓,喜悦垒春宵;思想涌春意,行动拂春风;卓越成就似春笋,亨通财运如春潮!

30、天上真的掉饼,彩票买就中;娶妻是美女,简直赛明星;事业天天顺,赛过李嘉诚。哈哈,春节快乐!

31、我献给您一捧绚丽的花束,用思念的金线系住,花蕊中藏满我对您深深地祝福:祝福您_年中快乐幸福!祝福您新年里吉祥平安青春永驻!祝福您身体健康生活福禄!

32、春节快到了,提前拜年了,祝你及家人除夕平平安安,初一开开心心,初二幸幸福福,初三美美满满,十五甜甜蜜蜜,年年都顺顺当当。

33、_年就要到,祝福先送到。丢掉一年的烦恼,丢掉一年的迷茫,迎接新年的美好,展露幸福的光芒。短信预祝你新年快乐,心想事成!

34、穿新衣,戴新帽,新年到来多热闹。唱欢歌,跳high舞,幸福多无数。剪窗花,贴春联,放飞梦想寄企盼。酿美酒,做佳肴,合家团圆欢声笑。愿友春节快乐。

35、平安喜乐,得偿所愿。

36、祝你一家瑞气,二气雍和,三星拱户,四季平安,五星高照,六畜兴旺,总之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37、春节,帮您回味幸福童年:搭积木、放风筝、排排坐吃果果、棒棒糖你一支来我一个、冰糖葫芦酸酸又甜甜。童年童趣快乐多,愿你回到从前的快乐!

38、千纸鹤,千颗心,永远祝福你。祝大家新年快乐!

39、金色年华盛世昌,新年新岁人欢畅,开怀高歌心气象,泰山雄姿映华章。百花争春竞绽放,年年有余兆吉祥。好运鸿福精神旺,合家天伦喜洋洋。祝春节愉快!

40、不需誓言,只要相守无言;不需烛光晚餐,只要一桌淡饭;不需别墅,只要小屋一间;不需玫瑰,只要一个肩。爱平淡幸福,简单快乐。春节开心哦!

虎年春节手抄报 第4篇

过新年!这是每个小朋友最开心得事,我在家乡千岛湖迎来这个喜庆得日子。

过年,每个地方都有不同得风俗习惯,我们那里也很有独特得风俗,比如说:杀年猪,就是其中之一。

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到处都充满节日得欢乐,再把养一年得大肥猪杀,来庆贺佳节,这天上午,小舅家烧许多开水,准备杀猪,真有磨刀霍霍杀向猪羊得架式,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后,由屠夫领头,手里提着钩猪耳朵得钩子,带三四个大人一起走向猪圈,不一会儿,就听到从猪圈里传来一声嘶裂得惨叫声,只见屠夫用钩子钩住猪得耳朵,另一位叔叔用国揪住猪得尾巴,几个人在一旁合力将肥猪赶出猪圈。这头猪大概知道自己得死期将临,正在作垂死挣扎,四条硕大得猪脚用力朝前抵住,不肯再上前半步,嘴里尖叫着,引来许多村民驻足观望,几个大人终于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把大肥猪抬上大板凳,这时轮到屠夫大显身手,顷刻之间,他以迅猛之势,将锋利得尖刀对着猪得脖子麻利地捅下去,鲜红得猪血便哗哗地流向早已准备好得大盆内。尽管在流着血,可是这头猪还是不甘心这样轻易丢掉生命,它使出最后得力气,拼命蹬腿,眼睛在恶狠狠地仇视着屠夫,直到血流干,腿也不动,眼睛始终没有合上,在这样得情景中,我仿佛一下子明白“死不瞑目”得含义。

接下来就是将猪在滚烫得开水中浸泡,再进行褪毛、刮净、剖肚、清洗内脏等工序,直至最后大家最关心得事——称年猪肉。看热闹得村民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在猜测着这头杀白后得大肥猪到底有多少重?有得说一百五十斤肯定不止,有得说一百八十斤肯定超过,还是屠夫叔叔见多识广,他说:这头猪少说也有二百五、六十斤,大家得意见各不相同,等全部清理好之后,大家合力把猪抬上秤一称,竟有二百七十六斤,实在出乎意料。

我在一旁看着这杀猪得场面,心想,大概现在人得生活水平提高,猪也有充足得饮料,所以养得又肥又重。

夜幕降临,“啪”、“啪、啪、啪”伴随着喜庆得鞭炮声,一朵朵美丽得焰花升起在空中,人们在欢声笑语中迎来新得一年。

虎年春节手抄报 第5篇

春节的习俗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汉族、满族和朝鲜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差不多,全家团圆,人们吃年糕、水饺以及各种丰盛的饭菜、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并互相祝福。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耍龙的,也有踩高跷、跑旱船的。在有些地区人们沿袭过去祭祖敬神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丰收。古代的蒙古族,把春节叫做“白节”,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是过藏历年。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是过“古尔邦节”。春节也是苗族、僮族、瑶族等的盛大节日。

春节的文化内涵

春节首先代表着温暖和亲情。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一年不赶,赶三十晚”……这些话,道出了春节所负载的厚重历史积淀,以及春节在中国人心目中的至圣地位。从漫漫羁旅风雪夜归,到春运期间滚滚人潮,构成从古到今中国春节来临之际永恒的景观。“回家过年”不仅仅是亲人的聚会,也是精神的洗礼与伦理关系的更新。

其次,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心结。不能回家过年的中国人,哪怕不孤单,却总有一种“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的漂泊失落感。旧时北京人过年要吃荸荠,荸荠谐音“必齐”,说的就是新年亲人必须齐全。年夜饭是中国人一年一度不可或缺的精神聚餐,这顿饭无论如何一定要在家里吃。人们将自己的感情、愿望、伦理、信仰都积聚在这一节日上,使春节已经不是简单的时间点,已经被广大人民充分价值化,乃至成为一种民族文化象征与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

正因为春节这些特质,确定了它在中国人生活中第一大节的当然地位。现代化的进程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但是,改变不了春节返乡的汹涌人潮,改变不了天下游子的一片归心。节日文化一旦成为传统,就具有它特定的社会意义,这种意义适应了人性的需要。春节尤其如此。

春节作为民族文化遗产,不仅需要呵护、珍视,更需要经营。它是中国民众一年一度情感、愿望的释放日,应该努力使充满活力与温情的传统春节永远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期盼,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坚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在文化多样性中闪现出民族文化的光彩。

“春节,这高悬在民族天幕上的古老明灯,以其独特而永恒的光芒辉映着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这样的光芒,明亮又温暖。”“节日有着特定的民俗文化内涵,是一种特殊意义的文化资源。而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社会意义尤为巨大。”长期研究民俗文化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萧放如是说。

虎年春节手抄报 第6篇

小年习俗:祭灶、扫尘

南北差异:北方腊月二十三南方腊月二十四

传说中小年是“灶王爷上天”之日,这天,家家户户要把经过一年烟熏火燎已旧的灶神画像揭下,同时要“请”回来一帧新的灶王像,摆上供桌放上供品。

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部分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无论是二十三还是二十四,人们都要开始扫尘,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彻底地进行大扫除,做到窗明几净,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也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

除夕习俗:年夜饭、守岁

南北差异:北方守岁南方围炉

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过年夜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子时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到高潮,各家依次给辈分长者拜年,继而同亲友互相祝贺。除夕当天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要说吉祥话,不能说晦气之语,此外,整个晚上家里一般都不关灯,特别是供养祖先的屋子更是不能关灯。

在南方有除夕夜围炉的习俗,一家人吃过年夜饭便围炉而坐,嗑着瓜子,看着电视,边吃边聊,述说着一年来的酸甜苦辣。在北方,除夕夜全家人守岁要围坐在一起边看春晚边包饺子,为了讨吉利,北方人往往把硬币、糖、花生、枣子、栗子和肉馅等,一齐包入新年的饺子内。

初一习俗:开门炮仗、拜年

南北差异:北方吃饺子南方做年糕

初一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预示在新的一年里顺顺利利、红红火火。晚辈要先向长辈拜年,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此外,相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

北方讲究初一吃饺子,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饺子的形状颇似元宝,煮熟后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的好兆头;南方则多数做年糕和汤圆,年糕谐音“年高”,取吉祥如意的好兆头。汤圆也叫“团子”、“圆子”,取“全家团圆”之意。

初二习俗:回娘家

南北差异:北方吃面南方吃开年饭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农谚有云“初一饺子初二面”,图的是条条顺,意喻顺顺当当,面讲的究也不少,要用初一的饺子面来做,而且这面须为冷汤,也就是把面煮熟之后用冷水浸过,称为冷汤。在南方,广东、澳门等地区初二要吃开年饭,尤其是做生意的人。开年饭除了包括年夜饭必吃的好意头菜肴之外,有些家庭会斩些烧肉,取红皮赤壮,喻意健健康康;有些人会用生菜铺金菇,喻意生“财”及“金钱满地”等。

初五习俗:剁小人、迎财神

南北差异:北方放鞭炮南方派利是

俗称破五,要迎财神,“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

在北方一些地区的商家初五后店铺开张要放鞭炮,称为“鬼崩祟”,崩走往日的晦气。而在南方,初五做生意的人要拜神开铺,大派开工利是给员工。

除此之外,北方过年会有扭秧歌,踩高跷等表演活动,南方则会表演舞龙舞狮,不过不论是何种庆祝方式,都是为了让我们过一个更欢乐更祥和的春节!

虎年春节手抄报 第7篇

关于春节民俗,有一首歌谣是这样唱的,“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煮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带你满街走。”

小年习俗:祭灶、扫尘

南北差异:北方腊月二十三南方腊月二十四

传说中小年是“灶王爷上天”之日,这天,家家户户要把经过一年烟熏火燎已旧的灶神画像揭下,同时要“请”回来一帧新的灶王像,摆上供桌放上供品。

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部分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无论是二十三还是二十四,人们都要开始扫尘,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彻底地进行大扫除,做到窗明几净,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也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

除夕习俗:年夜饭、守岁

南北差异:北方守岁南方围炉

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过年夜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子时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到高潮,各家依次给辈分长者拜年,继而同亲友互相祝贺。除夕当天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要说吉祥话,不能说晦气之语,此外,整个晚上家里一般都不关灯,特别是供养祖先的屋子更是不能关灯。

在南方有除夕夜围炉的习俗,一家人吃过年夜饭便围炉而坐,嗑着瓜子,看着电视,边吃边聊,述说着一年来的酸甜苦辣。在北方,除夕夜全家人守岁要围坐在一起边看春晚边包饺子,为了讨吉利,北方人往往把硬币、糖、花生、枣子、栗子和肉馅等,一齐包入新年的饺子内。

初一习俗:开门炮仗、拜年

南北差异:北方吃饺子南方做年糕

初一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预示在新的一年里顺顺利利、红红火火。晚辈要先向长辈拜年,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此外,相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

北方讲究初一吃饺子,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饺子的形状颇似元宝,煮熟后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的好兆头;南方则多数做年糕和汤圆,年糕谐音“年高”,取吉祥如意的好兆头。汤圆也叫“团子”、“圆子”,取“全家团圆”之意。

初二习俗:回娘家

南北差异:北方吃面南方吃开年饭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农谚有云“初一饺子初二面”,图的是条条顺,意喻顺顺当当,面讲的究也不少,要用初一的饺子面来做,而且这面须为冷汤,也就是把面煮熟之后用冷水浸过,称为冷汤。在南方,广东、澳门等地区初二要吃开年饭,尤其是做生意的人。开年饭除了包括年夜饭必吃的好意头菜肴之外,有些家庭会斩些烧肉,取红皮赤壮,喻意健健康康;有些人会用生菜铺金菇,喻意生“财”及“金钱满地”等。

初五习俗:剁小人、迎财神

南北差异:北方放鞭炮南方派利是

俗称破五,要迎财神,“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

在北方一些地区的商家初五后店铺开张要放鞭炮,称为“鬼崩祟”,崩走往日的晦气。而在南方,初五做生意的人要拜神开铺,大派开工利是给员工。

除此之外,北方过年会有扭秧歌,踩高跷等表演活动,南方则会表演舞龙舞狮,不过不论是何种庆祝方式,都是为了让我们过一个更欢乐更祥和的春节!

虎年春节手抄报 第8篇

壮族

壮族的春节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烧肉等。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饭桌上要有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还要炖猪脚和炖整鸡。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在三十晚上却不吃。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仅二、三两。除此还有一种"凤莫",意为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粽子味香堪称一绝。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至要吃粽子。春节期间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

藏族

据藏族学者说,在古老的年代,西藏并不是冬春之交过年,而是夏天过年,"麦熟为岁首","雪山下,麦子黄了,快乐的新年来了。"现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都有秋收前过"望果"节的传统。人们穿古代服装,骑着马,沿丰收的青稞地转圈祈祷,还要骑马射箭,围着篝火跳舞狂欢,既娱乐自己,又娱乐本地的保护神。相传,这都是古代西藏六月过年的遗留。

还有在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的,"麦收为岁首"。拉萨东面四百公里、雪山和原始森林环绕的工布(林芝)地区,到现在还是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称为"工布洛萨"。藏史记载,工布地区历史非常久远,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就在这里非常盛行。藏历十月过新年,源起于那些古老的时代。

大约公元13世纪,萨迦王朝统治西藏的年代,藏胞便在藏历正月过年了。但农民们往往提前在十二月初一过年,称"索朗洛萨"(农民新年)。因为到藏历正月,春气萌动,备耕繁忙,农民已没有心思过年了。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也要预备一件过年的袍子,或者一两样粗糙的装饰品,藏话叫\萨举",即新装。这些当然出自藏胞爱美的天性。但也有说法,神王辛者曲杰,要从铜镜里观察世人的生活,大家穿得漂漂亮亮,他高兴,再给世人一些恩惠,穿得破破烂烂,他心烦,降下灾害和瘟疫。因此,过年穿新衣,有取悦于神王的意思。正月初三,拉萨人成群结伴,走出喧哗热闹的街市,来到东郊的宝瓶山和西郊的药王山,插经旗、挂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

藏历正月初五,拉萨郊区的农人要举行隆重的开犁礼。农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强壮的犏耕牛打扮得更加漂亮,额头贴着酥油图案,犄角上插着红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挂彩缎,缎子上缀满贝壳和松石,尾巴上系着五彩缤纷的绸带,用"花枝招展"来形容,是毫不过分的。

蒙古族

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节称为作"白节"。蒙古族过年的准备工作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即开始。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鞍。要把放有哈达的整只牛、羊献给至亲厚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先向长者敬辞岁酒,再向同辈敬酒,亲朋间互赠哈达,恭贺新年吉祥如意。初一给长辈拜年一定要在上午。

白族

白族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早饭后,孩子们由成人带领到亲友家给长辈拜年。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是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

布依族

布依族在除夕前要准备粑粑、米酒等节日食品,除夕夜守岁至天明。雄鸡报晓,姑娘们争先恐后到河边担水,谁先担回第一担水,就说明她最勤劳、最幸福。

朝鲜族

朝鲜族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箫乐曲将人们带入新的一年。在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举行压跳板、拔河等比赛。正月十五晚上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为福,意味他们的儿孙健康、进步、万事如意。随后,大家围着点燃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乐曲翩翩起舞。

达斡尔族

达斡尔语称春节为"阿涅"。年三十早上,家家洒扫庭院,在大门的正前方用杂物和家畜粪码成一个高高的垛,傍晚燃起垛后,轻烟缭绕,到处笼罩着节日的气氛。老人们将大块的肉、馍、饺子等食物抛进火堆,祝福人畜安康、五谷丰登。晚上全家吃手把肉并进行各种辞旧迎新活动。人们在房屋西侧雪地上插上香,朝西叩拜,以示缅怀祖先。除夕夜家家吃饺子,饺子里包有白线,意寓长命百岁。春节期间有曲棍球比赛、化装舞会、听书唱歌等游戏。

高山族

高山族的人们在春节里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欢聚在村边寨头畅饮美酒,并在乐器伴奏下尽情歌舞。有的村寨还举行叉鱼比赛,开展背篓球、竿球等体育活动。

赫哲族

赫哲族的春节是一年中最快乐的节目。除夕夜家家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大年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都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到亲朋好友家拜年。鱼宴是赫哲族人款待客人的美味佳肴,有酸辣风味的"踏拉长"(生鱼)、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透明鲜红的大马哈鱼籽。滑雪、射草靶、叉草球是赫哲族青少年迷恋的娱乐活动。

拉祜族

拉祜族在正月初一至初四过大年,在正月初九至十一过小年。腊月三十晚上要杀猪、舂糯米粑,每家要做一对大的粑粑,象征星星,表示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拉祜族亦有大家聚集一起守岁的习俗。

满族

满族过春节时要贴窗花、贴对联和"神"字。年三十全家包饺子,饺子讲究有褶的,不能捏光边的"和尚头"饺子,恐日子过"秃"了。饺子要码得横竖成行,象征新的一年财路四通八达,饺子不能摆成圈,恐日子过得没有门路。

畲族

畲族过春节要舂糍粑,取其谐音,祝愿在新的一年里有好糍(时)运,日日粘粘(年年)甜。畲族祀奉"盘瓠"祖先,大年初一,全家叩拜"盘古祖图"(根据盘瓠传说绘成的画像),讲述祖先创业的艰辛。

土家族

土家族过春节要跳"摆手"。过去跳摆手舞时,要先在"摆手堂"挂三笼帐子,帐内挂猪头、猪肉、香烛和野猪的头、蹄等,然后由身穿红色法衣头戴法冠的老土司手持法器,带关摇摆呐喊,男女老少都参加,拜了神后再跳舞。现在土家族除了跳摆手舞外,还要耍龙灯、耍狮子、表演戏剧和武术等。

佤族

佤族在大年初一互相祝贺,特别要向寨子里的长者拜年。拜年时,双方互赠芭蕉、糯米粑粑和甘蔗,象征团结和睦。沧源等地的佤族男女在节日晚上聚在广场跳圆圈舞,老年妇女则穿长裙,几十个人为一队,手搭前人双肩,边唱古老的歌曲边轻移舞步。

虎年春节手抄报 第9篇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其中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春节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春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多姿,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

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汉武帝时期之前,各朝各代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历(农历)正月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

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

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社会伦理观念;所以,我们一定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等等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虎年春节手抄报 第10篇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琢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贴窗花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年画“年年有余”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虎年春节手抄报 第11篇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一样。

壮族

壮族的春节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烧肉等。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饭桌上要有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还要炖猪脚和炖整鸡。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在三十晚上却不吃。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大的一、二年重,小的仅二、三两。除此还有一种"凤莫",意为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粽子味香堪称一绝。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至要吃粽子。春节期间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

藏族

据藏族学者说,在古老的年代,西藏并不是冬春之交过年,而是夏天过年,"麦熟为岁首","雪山下,麦子黄了,欢乐的新年来了。"此刻,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都有秋收前过"望果"节的传统。人们穿古代服装,骑着马,沿丰收的青稞地转圈祈祷,还要骑马射箭,围着篝火跳舞狂欢,既娱乐自我,又娱乐本地的保护神。相传,这都是古代西藏六月过年的遗留。

还有在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的,"麦收为岁首"。拉萨东面四百公里、雪山和原始森林环绕的工布(林芝)地区,到此刻还是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称为"工布洛萨"。藏史记载,工布地区历史十分久远,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就在那里十分盛行。藏历十月过新年,源起于那些古老的时代。

大约公元13世纪,萨迦王朝统治西藏的年代,藏胞便在藏历正月过年了。但农民们往往提前在十二月初一过年,称"索朗洛萨"(农民新年)。因为到藏历正月,春气萌动,备耕繁忙,农民已没有心思过年了。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也要预备一件过年的袍子,或者一两样粗糙的装饰品,藏话叫萨举",即新装。这些当然出自藏胞爱美的天性。但也有说法,神王辛者曲杰,要从铜镜里观察世人的生活,大家穿得漂漂亮亮,他高兴,再给世人一些恩惠,穿得破破烂烂,他心烦,降下灾害和瘟疫。所以,过年穿新衣,有取悦于神王的意思。正月初三,拉萨人成群结伴,走出喧哗热闹的街市,来到东郊的宝瓶山和西郊的药王山,插经旗、挂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

藏历正月初五,拉萨郊区的农人要举行隆重的开犁礼。农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强壮的犏耕牛打扮得更加漂亮,额头贴着酥油图案,犄角上插着红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挂彩缎,缎子上缀满贝壳和松石,尾巴上系着五彩缤纷的绸带,用"花枝招展"来形容,是毫可是分的。

蒙古族

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节称为作"白节"。蒙古族过年的准备工作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即开始。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鞍。要把放有哈达的整只牛、羊献给至亲厚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先向长者敬辞岁酒,再向同辈敬酒,亲朋间互赠哈达,恭贺新年吉祥如意。初一给长辈拜年必须要在上午。

白族

白族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早饭后,孩子们由成人带领到亲友家给长辈拜年。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是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

布依族

布依族在除夕前要准备粑粑、米酒等节日食品,除夕夜守岁至天明。雄鸡报晓,姑娘们争先恐后到河边担水,谁先担回第一担水,就说明她最勤劳、最幸福。

朝鲜族

朝鲜族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箫乐曲将人们带入新的一年。在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举行压跳板、拔河等比赛。正月十五晚上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为福,意味他们的儿孙健康、提高、万事如意。随后,大家围着点燃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乐曲翩翩起舞。

达斡尔族

达斡尔语称春节为"阿涅"。年三十早上,家家洒扫庭院,在大门的正前方用杂物和家畜粪码成一个高高的垛,傍晚燃起垛后,轻烟缭绕,到处笼罩着节日的气氛。老人们将大块的肉、馍、饺子等食物抛进火堆,祝福人畜安康、五谷丰登。晚上全家吃手把肉并进行各种辞旧迎新活动。人们在房屋西侧雪地上插上香,朝西叩拜,以示缅怀祖先。除夕夜家家吃饺子,饺子里包有白线,意寓长命百岁。春节期间有曲棍球比赛、化装舞会、听书唱歌等游戏。

高山族

高山族的人们在春节里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欢聚在村边寨头畅饮美酒,并在乐器伴奏下尽情歌舞。有的村寨还举行叉鱼比赛,开展背篓球、竿球等体育活动。

赫哲族

赫哲族的春节是一年中最欢乐的节目。除夕夜家家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大年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都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到亲朋好友家拜年。鱼宴是赫哲族人款待客人的美味佳肴,有酸辣风味的"踏拉长"(生鱼)、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透明鲜红的大马哈鱼籽。滑雪、射草靶、叉草球是赫哲族青少年迷恋的娱乐活动。

拉祜族

拉祜族在正月初一至初四过大年,在正月初九至十一过小年。腊月三十晚上要杀猪、舂糯米粑,每家要做一对大的粑粑,象征星星,表示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拉祜族亦有大家聚集一齐守岁的习俗。

满族

满族过春节时要贴窗花、贴对联和"神"字。年三十全家包饺子,饺子讲究有褶的,不能捏光边的"和尚头"饺子,恐日子过"秃"了。饺子要码得横竖成行,象征新的一年财路四通八达,饺子不能摆成圈,恐日子过得没有门路。

畲族

畲族过春节要舂糍粑,取其谐音,祝愿在新的一年里有好糍(时)运,日日粘粘(年年)甜。畲族祀奉"盘瓠"祖先,大年初一,全家叩拜"盘古祖图"(根据盘瓠传说绘成的画像),讲述祖先创业的艰辛。

土家族

土家族过春节要跳"摆手"。过去跳摆手舞时,要先在"摆手堂"挂三笼帐子,帐内挂猪头、猪肉、香烛和野猪的头、蹄等,然后由身穿红色法衣头戴法冠的老土司手持法器,带关摇摆呐喊,男女老少都参加,拜了神后再跳舞。此刻土家族除了跳摆手舞外,还要耍龙灯、耍狮子、表演戏剧和武术等。

佤族

佤族在大年初一互相祝贺,异常要向寨子里的长者拜年。拜年时,双方互赠芭蕉、糯米粑粑和甘蔗,象征团结和睦。沧源等地的佤族男女在节日晚上聚在广场跳圆圈舞,老年妇女则穿长裙,几十个人为一队,手搭前人双肩,边唱古老的歌曲边轻移舞步。

小结

汉族、满族和朝鲜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差不多,全家团圆,人们吃年糕、水饺以及各种丰盛的饭菜、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并互相祝福。在有些地区人们沿袭过去祭祖敬神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丰收。古代的蒙古族,把春节叫做“白节”,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是过藏历年。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是过“古尔邦节”。春节也是苗族、僮族、瑶族等的盛大节日。

虎年春节手抄报 第12篇

汉族的春节习俗

春节又称元日、元旦、无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过年,为夏历新年的第一天。由于历法不同,各代岁首之日不尽一致:夏代为正月初一,商代为十二月初一,周代为十一月初一,秦代为十月初一,汉武帝时又恢复到正月初一,并延续至今。“春节”,各代所指也有区别。汉代指立春这一天,南北朝指整个春季,到了近代才指正月初一。它是我国历史最悠久、活动内容最丰富、礼仪最隆重、场景最壮观、食品最精致的一个传统节日,全国56个民族中的53个(除去藏、白、傣族)都要举行盛大的家宴或族宴庆贺,故又称“元日大庆宴”。

壮族的春节习俗

壮族的春节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烧肉等。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饭桌上要有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还要炖猪脚和炖整鸡。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在三十晚上却不吃。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大的一、二斤重,小的有二、三两。除此还有一种“凤莫”,意为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粽子味香堪称一绝。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至要吃粽子。春节期间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

土家族的春节习俗

土家族过春节要跳“摆手舞”。过去跳摆手舞时,要先在“摆手堂”挂三笼帐子,帐内挂猪头、猪肉、香烛和野猪的头、蹄等,然后由身穿红色法衣头戴法冠的老土司手持法器,带关摇摆呐喊,男女老少都参加,拜了神后再跳舞。现在土家族除了跳摆手舞外,还要耍龙灯、耍狮子、表演戏剧和武术等。

侗族的春节习俗

“打同年”:能歌善舞的侗族人民过年期间,具有特色的群众活动是“打同年”。这项活动,有些像汉族过年的“团拜”,不同的是侗族以歌舞相拜会。庞大的“团拜”队伍,载歌载舞到达一个村寨时,该村寨的妇女排成队伍,用唱歌的形式提出各种问题,队伍中的人也要用歌声作答。侗族民歌“耶堂”大多在春节期间演唱,是一种唱跳结合的集体歌舞,无乐器伴奏。“耶堂”节奏欢快、热情奔放。届时男女分队,男队手挽手围成圈,歌时速度快捷,舞时摇手顿足,歌声洪亮,雄浑有力;女队同样围成圈歌舞,动作却轻柔幽雅,声调悠扬,明朗动听。

基诺族的春节习俗

“特毛且”是基诺族的传统年节,意为“过大年”,是基诺人最隆重节日。每年夏历春节前后举行,具体日期各寨不一,由各村社长老“卓巴”(寨父)、“卓生”(寨母)测定。届时长老敲响其家独有的大鼓,宣布新年开始,村社男女老幼便涌向长老家庆贺。家家户户端出提前酿好的米酒,摆上丰盛的食品,还要邀请附近村寨的亲戚朋友前来欢度新年。当天晚上,全寨人聚集于广场,燃起篝火,有长老和歌手领唱史诗,其场面颇为壮观。青年男女对歌欢舞,通宵达旦,兴尽而散。

佤族的春节习俗

佤族在大年初一互相祝贺,特别要向寨子里的长者拜年。拜年时,双方互赠芭蕉、糯米粑粑和甘蔗,象征团结和睦。沧源等地的佤族男女在节日晚上聚在广场跳圆圈舞,老年妇女则穿长裙,几十个人为一队,手搭前人双肩,边唱古老的歌曲边轻移舞步

藏族新年的春节习俗

据藏族学者说,在古老的年代,西藏并不是冬春之交过年,而是夏天过年,“麦熟为岁首”,“雪山下,麦子黄了,快乐的新年来了。”现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都有秋收前过“望果”节的传统。人们穿古代服装,骑着马,沿丰收的青稞地转圈祈祷,还要骑马射箭,围着篝火跳舞狂欢,既娱乐自己,又娱乐本地的保护神。相传,这都是古代西藏六月过年的遗留。

还有在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的,“麦收为岁首”。拉萨东面四百公里、雪山和原始森林环绕的工布(林芝)地区,到现在还是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称为“工布洛萨”。藏史记载,工布地区历史非常久远,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就在这里非常盛行。藏历十月过新年,源起于那些古老的时代。

大约公元13世纪,萨迦王朝统治西藏的年代,藏胞便在藏历正月过年了。但农民们往往提前在十二月初一过年,称“索朗洛萨”(农民新年)。因为到藏历正月,春气萌动,备耕繁忙,农民已没有心思过年了。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也要预备一件过年的袍子,或者一两样粗糙的装饰品,藏话叫‘萨举”,即新装。这些当然出自藏胞爱美的天性。但也有说法,神王辛者曲杰,要从铜镜里观察世人的生活,大家穿得漂漂亮亮,他高兴,再给世人一些恩惠,穿得破破烂烂,他心烦,降下灾害和瘟疫。因此,过年穿新衣,有取悦于神王的意思。

正月初三,拉萨人成群结伴,走出喧哗热闹的街市,来到东郊的宝瓶山和西郊的药王山,插经旗、挂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

藏历正月初五,拉萨郊区的农人要举行隆重的开犁礼。农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强壮的犏耕牛打扮得更加漂亮,额头贴着酥油图案,犄角上插着红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挂彩缎,缎子上缀满贝壳和松石,尾巴上系着五彩缤纷的绸带,用“花枝招展”来形容,是毫不过分的。

蒙古族的春节习俗

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节称为作“白节”。蒙古族过年的准备工作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即开始。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鞍。要把放有哈达的整只牛、羊献给至亲厚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先向长者敬辞岁酒,再向同辈敬酒,亲朋间互赠哈达,恭贺新年吉祥如意。初一给长辈拜年一定要在上午。

白族的春节习俗

白族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早饭后,孩子们由成人带领到亲友家给长辈拜年。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是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

布依族的春节习俗

布依族在除夕前要准备粑粑、米酒等节日食品,除夕夜守岁至天明。雄鸡报晓,姑娘们争先恐后到河边担水,谁先担回第一担水,就说明她最勤劳、最幸福。

朝鲜族的春节习俗

朝鲜族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箫乐曲将人们带入新的一年。在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举行压跳板、拔河等比赛。正月十五晚上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为福,意味他们的儿孙健康、进步、万事如意。随后,大家围着点燃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乐曲翩翩起舞。

达斡尔族的春节习俗

达斡尔语称春节为“阿涅”。年三十早上,家家洒扫庭院,在大门的正前方用杂物和家畜粪码成一个高高的垛,傍晚燃起垛后,轻烟缭绕,到处笼罩着节日的气氛。老人们将大块的肉、馍、饺子等食物抛进火堆,祝福人畜安康、五谷丰登。晚上全家吃手把肉并进行各种辞旧迎新活动。人们在房屋西侧雪地上插上香,朝西叩拜,以示缅怀祖先。除夕夜家家吃饺子,饺子里包有白线,意寓长命百岁。春节期间有曲棍球比赛、化装舞会、听书唱歌等游戏。

高山族的春节习俗

高山族的人们在春节里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欢聚在村边寨头畅饮美酒,并在乐器伴奏下尽情歌舞。有的村寨还举行叉鱼比赛,开展背篓球、竿球等体育活动。

赫哲族的春节习俗

赫哲族的春节是一年中最快乐的节目。除夕夜家家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大年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都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到亲朋好友家拜年。鱼宴是赫哲族人款待客人的美味佳肴,有酸辣风味的“踏拉长”(生鱼)、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透明鲜红的大马哈鱼籽。滑雪、射草靶、叉草球是赫哲族青少年迷恋的娱乐活动。

拉祜族的春节习俗

拉祜族在正月初一至初四过大年,在正月初九至十一过小年。腊月三十晚上要杀猪、舂糯米粑,每家要做一对大的粑粑,象征星星,表示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拉祜族亦有大家聚集一起守岁的习俗。

满族的春节习俗

满族过春节时要贴窗花、贴对联和“神”字。年三十全家包饺子,饺子讲究有褶的,不能捏光边的“和尚头”饺子,恐日子过“秃”了。饺子要码得横竖成行,象征新的一年财路四通八达,饺子不能摆成圈,恐日子过得没有门路。

畲族的春节习俗

畲族过春节要舂糍粑,取其谐音,祝愿在新的一年里有好糍(时)运,日日粘粘(年年)甜。畲族祀奉“盘瓠”祖先,大年初一,全家叩拜“盘古祖图”(根据盘瓠传说绘成的画像),讲述祖先创业的艰辛。

虎年春节手抄报 第13篇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

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中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中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中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办年货

中国的家庭过年前要购买大量的“年货”,春联,福字,新衣服,过年期间的食品(过年市场多不开门)。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与过去相比,中国人办年货的方式变得更加现代,不拘泥于传统。

我国春节习俗有哪些

春节习俗一向是春节的重头戏,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春节习俗,那么我国春节习俗有哪些?

虎年春节手抄报 第14篇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但我最喜欢春节。每到过年,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活动热闹非凡,每一个人的脸都洋溢着春节的喜悦。

记得年三十那天吃团圆饭,我早上一齐床,穿上了妈妈给我买的新衣服,高兴极了!一会儿家里聚集了爷爷、奶奶、姑姑、叔叔,好热闹。奶奶为我们准备了一满桌子的菜,有鱼,有鸭肉,有土鸡火锅,还有我喜欢的瘦肉丸子。我还帮忙倒上了饮料,摆好了碗筷。

吃完晚饭全家聚在一齐看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可精彩了。有小品,有唱歌,有跳舞……

春节的夜空更是美丽极了,美丽的烟花把乌黑的天空点缀的五光十色。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花朵,有的像流星一划而过,让人眼花缭乱。小朋友们在广场上追赶着,欢笑着,

远处还传来:“噼里啪啦”的声响,或许是节日的气氛吧!

春节真是个热闹,喜气洋洋的节日。

虎年春节手抄报 第15篇

伴着纷纷扬扬的雪花,度过了一个极富情趣的圣诞节。侧耳倾听,新年的脚步声近了。翘首东望,时光隧道中正姗姗走来一个晶亮晶亮的日子,让我们轻轻向他招收:新年,你好!

过春节了,我们高兴地迎来了新年。

按照我国的风俗,过春节就要贴春联、包饺子、吃年夜饭、放烟花爆竹、看春晚等,长辈们还要给小孩压岁钱。我们家过春节也是如此。

除夕那天,我们一早来到奶奶家,大人们开始忙着准备中午的过年饭了。我却乐悠悠地看起了电视节目,等着弟弟来一起放炮。中午,我们邀请了大姨一家一起吃团圆饭。吃到一半时,大姨就要给我压岁钱,我和爸爸妈妈都说不用给,说我大了。但大姨还是把压岁钱硬塞进了我的口袋,我也高兴的收下了。爷爷奶奶也给了我压岁钱,说是对我努力学习的奖励。我一连收到两个红包,真开心!

下午,我们去姥姥家过年了。一下车,我就跟刚从新疆回来的哥哥玩起来。后来,舅舅带上我们去买了两个特大的烟花。我兴奋得盼着天能马上黑下来。甚至在饭店吃丰盛的年夜饭都有点心不在焉了,满脑子想着快去放烟花。该外婆发红包了。我见姥姥去房间里拿了三个红包。让我们一人选一个,我知道这个故事,红包里的钱越少,面值就越大。

姥姥先让弟弟先选,他摸了摸,选了一个最鼓的拿在手里。我拿了一个比较薄的,哥哥拿了最后一个。我打开红包一看。哈哈!弟弟里面是50张一块的;我是两张20的和一张10块的;哥哥的红包里是一张100的。旁边的大人都笑了起来。

在外面吃了饭,回到家,在我地催促下,舅舅和外公抱出大烟花放在一个安全的位置。舅舅用打火机迅速点燃了导火线,又马上跑到一边。只听一声巨响,绚烂的烟花在空中绽开了。我捂着耳朵、仰起头,贪婪地看着一朵接一朵绽放的烟花。它们五颜六色,一会儿像孔雀开屏,一会儿像百花齐放,一会儿又像群星闪烁,美丽得让人陶醉!

紧接着,我们回家已经7点半了,春晚就要开始了,我守在电视机旁欣赏着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节目,直到钟声敲过了2点才去睡觉。

过了新年,我又大了一岁,应该更加懂事。妈妈和爸爸在我身上下了那么多功夫,要我好好读书,长大后为祖国争光,为祖国出力。

虎年春节手抄报 第16篇

1、_年年了,新的一年,放下过去,让心归零!

2、欢欢喜喜,迎新年。

3、愿各位身体健康,合家幸福!

4、没有理所当然的成功,也没有毫无道理的平庸。期待_年的自己爆发。

5、新年钟声即将敲响,我给亲人和朋友拜年啦!

6、敬长辈,爱少年,欢天喜地不夜天。

7、凛冬散尽,星河长明,新的一年,万事顺遂。

8、请接受我们对你及你全家的美好祝福,祝你们新年快乐。

9、生意如同春意满,财源更比流水长。

10、新年好,万事顺,事事如意!

11、好运永伴身旁,甜蜜充实心房。

12、新年快乐,龙马精神,万事如意,百尺竿头,恭喜发财,年年有余。

13、_年,愿所有的人们:幸福安康、事业顺利、家庭幸福!

14、余生只想牵你的手,从天光乍破走到暮雪白头。

15、你好,新的_年年!我会用笑脸来迎接我每一个敌人。

16、新年愿望:大吉大利,有钱有你,足矣。

17、愿新的一年给你及你的家人带来幸福、健康和巨大的成功。

18、声声爆竹阵阵响,合家团圆享安康。

19、合家幸幸福福,团团圆圆过个幸福年!

20、欢庆年里龙凤舞,愿君身心都发达。

21、闪闪烟花,带来新年的欢畅。

22、本想着_年咸鱼翻身,结果粘锅了!_年年加油!

23、一世浮生一刹那,一程山水一年华。再见,_!你好,_年!

24、春节到,幸福到,甜甜蜜蜜祝福到。

25、_年属于你的一年来了,亲爱的,感谢有你陪伴的日子,爱你爱你哦!

26、新的一年我们共同努力,加油,我们都是最棒的!记得跨年哦!

27、_年,希望不盲不茫。

28、_年年要峰回路转,要柳暗花明,要有好风光。

29、祝你健康,幸福吉祥!

30、愿今年所有的遗憾,都是为了明年更好的铺垫。

31、祝愿我们的_年年,没有沮丧,没有绝望,没有愤怒,没有抱怨。

32、愿你新年健康加平安,幸福又快乐!

33、春节到,福来报,开开心心闹一闹。

34、看到那飘落的雪花了吗,那是我的片片真情,祝福你:新年快乐。

35、新年的鞭炮再响,也没我想你那么想。

36、新的一年,愿一切顺顺利利,平平安安,幸福快乐!

37、家兴,国兴,事事兴。家圆,国圆,事事圆。

38、唱一唱,跳一跳,快快乐乐心情好。

39、开工大吉,苦难终将度过,璀璨终将到来。

40、收获自己新一年的辉煌,满血复活,撸起袖子加油干!

虎年春节手抄报 第17篇

1、腊月二十三 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2、腊月二十四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虎年春节手抄报 第18篇

春节首先代表着温暖和亲情。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一年不赶,赶三十晚”……这些话,道出了春节所负载的厚重历史积淀,以及春节在中国人心目中的至圣地位。从漫漫羁旅风雪夜归,到春运期间滚滚人潮,构成从古到今中国春节来临之际永恒的景观。“回家过年”不仅仅是亲人的聚会,也是精神的洗礼与伦理关系的更新。

其次,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心结。不能回家过年的中国人,哪怕不孤单,却总有一种“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的漂泊失落感。旧时北京人过年要吃荸荠,荸荠谐音“必齐”,说的就是新年亲人必须齐全。年夜饭是中国人一年一度不可或缺的精神聚餐,这顿饭无论如何一定要在家里吃。人们将自己的感情、愿望、伦理、信仰都积聚在这一节日上,使春节已经不是简单的时间点,已经被广大人民充分价值化,乃至成为一种民族文化象征与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

正因为春节这些特质,确定了它在中国人生活中第一大节的当然地位。现代化的进程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但是,改变不了春节返乡的汹涌人潮,改变不了天下游子的一片归心。节日文化一旦成为传统,就具有它特定的社会意义,这种意义适应了人性的需要。春节尤其如此。

春节作为民族文化遗产,不仅需要呵护、珍视,更需要经营。它是中国民众一年一度情感、愿望的释放日,应该努力使充满活力与温情的传统春节永远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期盼,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坚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在文化多样性中闪现出民族文化的光彩。

“春节,这高悬在民族天幕上的古老明灯,以其独特而永恒的光芒辉映着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这样的光芒,明亮又温暖。”“节日有着特定的民俗文化内涵,是一种特殊意义的文化资源。而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社会意义尤为巨大。”长期研究民俗文化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萧放如是说。

虎年春节手抄报 第19篇

春节这样中国一个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春节期间,全国这样上下举国欢庆,处处洋溢着欢乐和谐的气氛。

佛山的春节一般在农历的二十几就开始了。主要的活动包括逛花街,办年货等。佛山人喜爱逛花街,久而久之,这便成了佛山人过春节必不可少的活动。因此,按历代习俗,都会举行一次年宵花市。

"年廿八,洗邋遢"这句是广东话。佛山人会在农历二十八的时候把家里的每一个角落打扫得干干净净。把这一年不好的东西去除掉,迎接新年的来临。年前,佛山人还会开油锅、蒸年糕。开油锅炸蛋散、油角、煎堆等,寓意来年的日子像只油锅,油油润润,富富足足。佛山人还爱蒸年糕,寓意年年高。

在年三十晚这一天,这样整个春节的高潮。这一天,孩子们都会到处燃放烟花爆竹。不仅仅如此,大家还会忙于做年夜饭。佛山人对年夜饭的菜色十分讲究,既要美味可口,还要好意头。一般的年夜饭都会有鸡,俗话说无鸡不成宴,所以,鸡这样少不了的。其次,就这样一些应景的菜,例如:鱼,代表年年有余;发菜,代表发财;蚝豉,代表好事……吃过晚饭,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去逛花街,越接近十二点,人气就越旺。

大年初一,大家都会睡到近中午才起床。吃过午饭后,佛山人会到公园去看表演或到亲友家去拜年。拜年时,不论带了多少礼物都不能这样单数,因为俗话说好事成双。进了门,首先要对象说不一样的祝福语。对老人要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对有工作的人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而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拜年时,长辈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利这样给未成年人,表示把吉祥和祝福带给他们。

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这样春节的另一个高潮。在佛山,有这么一个俗语行通济,无蔽翳。这意味着在正月十五那一天,人们都会拿着行运风车和与生财同音的生菜走通济桥,祈求身体健康、财运亨通。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吃汤圆,寓意和和美美,团团圆圆。

虎年春节手抄报 第20篇

1、一定要去见想见的人呐!

2、祝新年开心,万事大吉!

3、祝新年开怀,万事如意!

4、祝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5、祝春节快乐,福寿安康!

6、祝笑口常开,新春快乐!

7、祝除夕快乐,合家幸福!

8、新年快乐,20_万事顺遂。

9、重在参与,20_重在搞钱。

10、年,重新开始,从心出发!

11、愿你事业顺心,大吉大利!

12、愿你勇往直前,快乐连连!

13、愿你合家美满,春节愉快!

14、新一年,春节祝福围身边!

15、新春雪漫漫,人间处处新!

16、祝你佳节快乐,新春如意!

17、祝你新春快乐,好运常在!

18、祝您春节愉快,阖家幸福!

19、祝新年快乐,时时好心情!

20、事业再丰收,生活更美满。

21、储蓄快乐,牛年好运不断。

22、呵护爱情,牛年甜蜜美满。

23、快乐天天有,万事随心愿。

24、愿你万事顺,开心过大年。

25、愿你事事顺心,大吉大利。

26、愿你幸福无尽,福寿绵绵。

27、愿你新春快乐,幸福无限。

28、愿您在新的一年充满快乐。

29、拥抱梦想,牛年春光无限。

30、新一年,幸福快乐早实现。

31、新一年,愿望件件都圆满。

32、新一年,日子顺心多平安。

33、新年已来到,向你问个好。

34、新春新气象,新春新起点。

35、祝你:春华秋实,工作好。

36、福门开,福满神州人安泰。

37、开心最重要!做好自己就好。

38、愿你新年吉祥,幸福每一步!

39、新年来到,愿你一切都吉祥!

40、祝你新年快乐,幸福到永远!

虎年春节手抄报 第21篇

①春联和年画

春联、年画都起源于上古时代的驱鬼习俗。汉魏六朝时代,每至春节,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立桃人,画神荼、郁垒驱鬼。后来发展为门神年画。宋代木版年画开始流行,年画的内容也扩大了,至今仍保存下来的《四美图》就是当时的年画。

春联出现在唐代。宋代写春联更加流行。明代贴春联已经普及全国。春联是我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和书法艺术形式,并流传到韩国等地。春联既表达人们的心愿,又增添了节日喜庆气氛。

②生旺火

新年来到时,在院子里点燃火把、火堆、或炭火盆,在古代称为“庭燎”“烧火盆”“旺相”,现代民间称为“生旺火”或“点发宝柴”。古代的庭燎是为了驱邪,或者祭神祭祖。后来的生旺火已经发展为象征全家兴旺发达,表达美好希望。

1738年,郎世宁画了一幅《弘历雪景行乐图》,表现的正是乾隆皇帝与子女一起过年的情景。乾隆帝面前就放着一个火盆,一个小皇子正在向火盆中放松柏类的小枝当时称为“烧松盆”。

现代民间生旺火常常是点燃柴堆或炭堆,火势越旺越好,象征新年全家兴旺。也有用火盆烧松柏桃杏树枝,合家跨火而过,象征燎去旧灾晦,迎来新气象。

③爆竹

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驱逐鬼怪,或迎神。后来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成为最能代表新年到来时刻的民俗标志。

关于爆竹的最早可靠记载见于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当时的爆竹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产生爆裂声。新年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爆竹。

宋代出现了火药爆竹,即现代的爆竹、炮仗、鞭炮。有了火药爆竹,没有竹子的地区也可以放爆竹了。爆竹于是成为全国性的风俗。

后来,爆竹本身的喜庆色彩使得人们对于爆竹的象征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用喜庆的爆竹迎神。爆竹本身的爆炸,也是“辞旧迎新”的文化象征符号。它可以使人更加深切地体验到旧与新的差别,使生活更加富于艺术美感。

④年糕和饺子

年糕,又名粘粘糕,谐音“年年高”,包含着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希望。年糕一般用黏性谷物制作。北方有黄米年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少数民族则有糯米粑粑。

北方最流行的新年食品是饺子,又名水饺、角子、扁食。5世纪的时候,“形如弯月”的饺子已经成为民间普遍的春节食品。宋朝以前把饺子称为“角子”,或“水角儿”。元代开始有“扁食”的叫法。明清以来,普遍使用“饺子”一词。

对于饺子的文化象征意义,一般的解释是:“角子”“饺子”谐音“交子”,即交子时的意思。就是象征春节的到来。所以,子时一过人们立刻开始煮水饺,使之成为新年第一顿饭。更深一层的解释,饺子也包含了美食的意思。古代缺乏肉食,包了肉馅的饺子自然是上好食物,民间谚语“好吃不过饺子”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春节时吃上饺子,当然是希望来年有更多的好食物。

⑤朝正和拜年

古代国家礼仪中的朝正、团拜和民间百姓之间的团拜、拜年是新年期间强化社会关系、亲情关系的重要活动。

朝正,也称“贺正”、“元会”,指大臣在新年向皇帝拜贺。周代每逢新年,诸侯要向周天子“朝正”,即朝贺新年。古代士大夫也有用名帖代替亲自上门拜年的习俗,一般视为中国贺年卡的起源,现代贺年卡的使用遍及各个阶层。

在家庭内,晚辈清晨起床首先向长辈叩头,并祝愿长辈健康长寿。然后,依次到各个亲戚朋友家向长辈拜年。而长辈则给拜年者压岁钱,祝愿他健康成长。朋友之间也互相上门拜年。如果亲戚朋友多,则拜年活动一直持续很多天。

春节的各项活动是从家庭内部,逐步扩大到亲戚之间,和整个社会的。除夕守岁,初一向父母拜年,然后出门给亲戚拜年。再次,向朋友拜年。再后,人们开始逛庙会。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则男女老少一同上街,赏灯、看狂欢游行——高跷、旱船、舞龙、舞狮、秧歌等。所以,春节是一个渗透到社会每一个方面、每一个层次的民族节日。

⑥压岁钱:这“钱”不是钱

旧时,祭祀完祖先,举行完迎接诸神下凡典仪后,阖家要一起“辞年”,小辈要给长辈叩头拜年祝长辈长寿、大福、大顺,长辈要给小辈红包,即“压岁钱”,压岁钱寓意“压岁祈福”。

压岁钱古时称“压祟钱”、“压胜钱”,其最早出现在汉代。压祟钱并非是在市面流通的钱币,而是一种铸成钱币形状的玩赏物,有避邪压魔的寓意,压祟钱原为以红绒绳编起四枚方孔制钱成“方胜”(八宝吉祥图案之一),下垂流苏。那时的一些压岁钱上,正面多铸有“长命百岁”、“去秧除凶”、“万岁千秋”等吉祥语,其背面多是龙凤、龟蛇、双鱼等祥瑞图案。

压岁钱是过大年时的风俗,是一种美好的祝愿,如今虽然货币更迭,但长辈给小辈压岁钱之民俗依旧在过年之时传承着,其寄予了长辈对少儿们成长的美好祝福,祝福孩子们健康成长。

⑦祭祖:祈望祖先保佑来年的平安

过年祭祖,既是对祖先的一个悼怀,也祈望祖先保佑来年的平安。祭祖是春节习俗中最古老的内容之一。《尚书?舜典》记载:“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意为:舜帝在正月初一到祖庙里祭祀祖先。

祭祖一般在年三十,一般百姓人家在扫房子、净庭院、易门神、换桃符、贴春联之后,或举家去给祖先上坟祭拜,或把先祖的遗像挂在中堂正壁墙上,摆上祭品,点上香烛,让后辈祭拜。各地祭祖形式虽不尽相同,但“祭祖祈福”的含义大致一样。

⑧拜年:抱拳要“左抱右”

“拜年”泛指春节期间亲朋好友间的相互拜访,而早年间过春节的拜年之礼有“拜年”和“贺年”之分。

“拜年”是晚辈向长辈叩头施礼,而“贺年”则是平辈之间相互道新年之禧。无论是“拜年”还是“贺年”,所表达的均是祝贺新年快乐,吉祥如意。

从传统拜年的礼仪上说,有几种固定“程式”。

一是叩拜,即晚辈给长辈跪拜磕头,尤其是未成年人给辈分较高的长辈拜年时,都要行叩首大礼。

二是躬身作揖,先双手抱拳前举,然后用左手握右手,俗称“吉拜”。行礼时,不分尊卑,拱手齐眉,上下加重摇动几下,重礼可作揖后鞠躬。这种礼仪一般是晚辈向长辈拜年时所用。

三是抱拳拱手,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紧适度,拱手,自然于胸前微微晃动,不宜过烈、过高。这种礼仪多是平辈间的拜年。

⑨鞭打春牛:打的是泥牛

“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五谷丰登……”鞭牛过后,小牛童还将泥牛肚子里的五谷杂粮分发给现场居民,寓意丰收、和谐。

牛是春耕的主力,民俗专家介绍,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每到这时,民间就有迎春、鞭春、咬春的习俗,鞭牛是为了“提醒”牛,春天来了,该开始耕田了。牛和人类是朋友,人们舍不得鞭打真牛,就用泥或纸造个假牛,用柳条鞭打,把真牛牵过来看。

在过去,泥牛肚子里会放着五谷杂粮,鞭牛过后,居民就捡拾地上的五谷,泥牛则被居民“瓜分”,拿回家埋在土地里,象征五谷丰登。

⑩除夕守岁:惜易逝年华

“亲知邀酌团年酒,儿女同争压岁钱。爆竹千家声未息,天衢车马闹如烟。”清末《燕京岁时杂咏》的这首诗描绘了老北京除夕夜晚时百姓家中及街巷里欢庆大年夜的情景。

除夕,古代称“除傩”、“大除”、“大尽”。老北京人称为“岁除”、“除岁”、“大年夜”,俗称“年三十儿”。“除”字本义是“去”,引申为“易”,以新易旧曰除,即交替之意;“夕”字的本义是“日暮”,引申为“夜晚”。“除夕”即含有旧岁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之意。

守岁,对年长者来说有岁月易逝之感,有珍惜岁月之意。对青少年来说有新芽茁壮之感,有努力奋进之意。守岁是人生的一个驿站,也是对新的一年的憧憬和向往。守岁也体现了家人团聚,共叙亲情,送旧迎新美好的愿景。

除夕守岁自古传承着祭祀神祖、压岁钱、团年饭、包饺子、踩岁、放鞭炮、围炉聊天、游乐、猜谜语、打牌、玩升官图等众多习俗。

推荐访问:虎年 春节 手抄报 虎年春节手抄报21篇 虎年春节手抄报(集合21篇) 虎年春节的手抄报

相关文章:

Top